.

聚焦金融街论坛推进乡村振兴,需提高农

11月22日,在金融街论坛年会平行论坛“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上,与会嘉宾讨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发展三农金融注入更多数字动能相关议题。嘉宾们认为,金融在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针对这一情况,需要提高农业金融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信贷融资的可得性、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科研院所深化合作针对具体场景的产品开发等,而新的服务型的主体发育和金融的结合,可能为整个农户的服务打开一个广阔的空间。

赵春江:提高农业金融资金使用效率

“金融在农业农村发展当中的作用,现在非常非常的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现场表示:“现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系列的政策,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老百姓富了,他有钱,多的想存在银行或者是再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当中,也需要融资去贷款。”

现在在农业农村地区,有很多种金融产品的模式在乡村应用。他举例表示,我们国家现在个山区县,山区县里面经济要发展、农业要发展,其中机械化是大问题,山区县的机械化率比全国的要低20个百分点,要发展机械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点,就是进行宜居化改造。现在山区里的丘陵山区的农民非常辛苦,过去拖拉机上不去,现在通过改道把机动道路改造了以后,把农民解放出来,发展现代农业,一亩地大概需要投资6至10万元。他们在发展过程当中,生产资料、基础设施建设各方面,还需要投入,每年是迭代增长,需要投资。还有,我们大概有万个农业专业的合作社,他们都是小资本、小钱注册的企业。

“他们要发展,钱从哪儿来?我们有没有这种倾斜的政策能够帮助他拿到贷款发展自己的事业。”赵春江建议,未来要充分发挥金融的力量,为农业农村进一步的发展做出贡献。一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可以有灵活的政策,如国家政策性的对农村地区发展的补贴资金组合,二是加强资金监管。“让很多农村地区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能够得到数字金融带来的红利,推动农业发展。”

刘加旺: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委员刘加旺表示,金融科技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大有可为。近年来,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用传统手段和方式难以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金融科技为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开辟了新路径。

一是提高信贷融资的可得性,金融科技对农民、农业、数字足迹的可记录、可追溯将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难题。降低农村融资门槛,扩大农村金融供给,让更多农村群体获得信贷服务,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应用农民生产、社保、消费、金融等各类行为数据,填补农民的信用空白,应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手段,完善数据分析模型,精准感知和充分满足不同农村客户的服务需求,借助卫星遥感、电子围栏等设备从源头上做好农业数据全流程采集和监控,释放农产品、动物活体等抵押权能,进一步拓宽农村抵质押物的范围。

二是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金融科技触点多,成本低,可以优化服务渠道,改进业务流程,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广泛触达,立足手机银行、远程银行等云上办、掌上办特点,有效突破传统网点的时间、空间限制,打通偏远农村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贷前、贷中、贷后环节的数字化变革,以批量获客、自动审批、模型风控为特征,提升服务效率,加快传统网点智能化改造,优化端到端客户流程体验,实现轻量化、低成本运营,增强金融服务效能。

三是提高开放银行的包容性,金融科技让银行发挥信息中介的关键纽带作用,推动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互通共享,让银行的数字服务触手可及,无处不在,促进乡村产业信息化,拓展智慧农场、乡村旅游、农产品流通、城乡投资撮合等场景服务,实现产业与金融无缝衔接,深化民生领域应用,在银行渠道加载政务、医疗、社保、缴费等一站式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金融科技在农村土地交易、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

针对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和具体情况,他还有三点倡议:一是推动涉农数据的共享。随着国家深入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各部门,各行业积累了大量的涉农数据信息,但由于各种原因整合应用难度大,形成了一定的数据孤岛和信息数据,建议在信息保护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涉农大数据库,完善政府、银行、保险、企业等机构间涉农数据的共享机制,探索建立涉农数据的要素市场,让数据资源流动起来,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

二是促进场景平台共建,发展场景金融是农村居民所需,也是金融科技服务民生的价值所在。建立覆盖农业农村各领域的场景,加快社会各界生态融合是关键,建议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生态互联和跨界合作,运用联合建模、系统直联等手段提高数据分析、挖掘和服务能力,拓展数据应用场景,实现数据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项赋能,让广大农民更有获得感。

三是实现金融科技公用,金融科技发展需要的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底层技术众多,新型技术层出不穷,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希望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基于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等发展需求,共同开发适应性、前沿性、标志性的金融科技,促进技术互补和迭代更新,不断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技术、新动能。

梅旭荣:新服务型主体和金融结合可能为农户服务打开广阔空间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谈到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他说:“我觉得至少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很多的场景,它对于产业振兴里面推动了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品质的溯源等等这样一些应用场景;在人才振兴里,我们建立了很多的线上田间课堂、农村农机问询平台;它对文化振兴,特别是对于一些乡村的数字图书馆、流媒体平台,包括电子化的村室、村貌,都是未来改变农业和农村面貌很追求的场景;在生态振兴里,我们对重大的自然环境的监测、预警,对病虫害的防控,面源监控这样场景;在组织振兴里,基于大数据的农村社会的治理,基于云的党建等等这样一些场景。数字技术它在农业农村里面的应用可以说是极大的改变了农业农村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也就是说这一轮科技革命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引擎的这一轮科技革命,带动了常规技术的升级,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变革,一些新的业态产生,一些新的技术在加速融合。”

“数字化技术在生产中,在经营中,在服务农户和辅助治理中到底潜在的市场前景在哪里?它的机遇在哪里?它的风险在哪儿?”梅旭荣表示,未来两大很重要的趋势,第一机器换人。农业机器人作为数字技术发展最终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很重要的一块,农业机器人它和工业机器人不同的就是农业机器人所处的开放环境,复杂的环境要远远高于工业领域。第二个手机种地不再是梦,对农事生产的操作,我们可能过去利用各种的研判等等来安排的生产,最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手机已经可以利用一部智能手机做到金殿要种什么,什么时候种,请谁来种,什么时候实施什么样的农技技术,这两大重要的趋势就是机器换人,就是农业机器人,这是一个非常有市场潜力的领域,这个领域也非常需要金融的支持,因为毕竟是烧钱的,但是前景是广阔的。

“今天在座的各位可能很多你们已经从手机上面购买各种农产品,大家都是亲历者。数字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发展使我们的小农户跟大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谈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候,我们还在谈小农的时候,其实数字已经给出的我们回答,小农是可以跟大市场紧密有效衔接的。这里的重大平台就是像我们现在已经发展的拼多多、京东这样的一些农产品的市场。像一些网络直销、直播带货等等各种各样的形式都给我们打开了空间”。

他表示,去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了2万多亿,如果仅考虑到食品和农产品的部分,大概占了将近一半,另外一半为大量的农资农机的消费。“我们对于农产品真伪的鉴别,对于质量的诉求,对于可能缺斤少两的诉求,实际上今天是没有办法的。但是这恰好也是我们技术和金融结合能够做,而且可以大有可为的一个领域,能不能进行农产品的数字的溯源?这是很大的增长。”

他说,农户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服务越来越丰富,但是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又面对众多的信息,其实农户的选择有时候很迷茫。“比如病虫害的防控,有了病虫害需要紧急防控,这样我的基层信息员是解决不了的,需要靠专家来共同会商,比如说有了灾情,会给我带来多大的危害?发生了灾害了,我的保障应该给我理赔多少?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其实这里边孕育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带给我们的机遇就是对于农户服务这块,它带有公益性的特点,政府是可以进行购买服务的,也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比如大的新型经营主体都是可以来使用这样的一些服务。问题是作为服务的提供商,是谁?怎么支持?我们科研机构应不应该做?应该做。但是我们的推广机构在做什么?很可能新的服务型的主体发育和金融的结合,可能为我们整个农户的服务打开一个广阔的空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温婧

编辑/田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