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大会暨生物发酵营养健康产业系列高峰论坛”在济南举办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我国向生物发酵强国迈进
□本报实习记者闫利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联组会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会议中提到的“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和“开发食物资源”等关键词,为我国生物发酵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了促进生物经济与健康产业的融合,推动生物发酵营养健康产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7月13日—15日,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主办的“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大会暨生物发酵营养健康产业系列高峰论坛”在山东济南举办。论坛上,专家们围绕“食品蛋白资源”“营养与健康”“产业创新”“生物工程技术”等话题与参会人员进行分享,共同探讨我国生物发酵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大食物观统领下发展
大食物观的核心是多元化,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风味、营养、健康和文化需求。
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长于学军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以食为天,在我国迈向中等发达国家的新发展阶段,食物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特别是营养均衡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营养强化产品、功能和保健食品的需求日渐旺盛,这为生物发酵产业的调结构、增品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对中国生物发酵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同时,也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方向。生物发酵产业前景广阔、大有作为,全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
谈及生物发酵产业的未来发展,于学军表示,目前,我国利用生物发酵制造的营养功能原料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生物发酵产业持续推进“三品”战略,相关产品已从满足消费者基本衣食住行需求向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身心健康需求转移。“十四五”期间,生物发酵产业将积极响应国家的产业政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优化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形成有效供给,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扎实推动我国由生物发酵大国向生物发酵强国迈进。
生物发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认为,在大食物观统领下的中国食品产业原料和产品都要多元化、标准化,生产要现代化,市场要国际化。谈及食品创新,孙宝国表示,在食品原料创新方面,行业企业要通过功能挖掘和工业化、现代化生产,做出消费者喜爱的健康食品;食品配料要增加品种,实现标准先行和技术突破;行业要加快先进食品添加剂的国产化步伐,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在食品功能创新方面,行业企业要研发生产各种功能物质,通过科技创新,适当增加食品中功能物质的含量,提升食品的健康功能。在食品生产创新方面,行业企业要靠先进可续的技术支撑,用现代科技提升、改造传统食品产业,实现由手艺到工艺、由经验到科学、由人工操作到智能控制的飞跃。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表示,生物发酵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原料问题,目前我国生物发酵产业的原料主要为粮食淀粉,需要加快非粮食原料路线的突破。二是核心技术供给问题,从原料到产品需要依靠菌种与工艺的整合,极大提高生物制造关键技术的供给,将传统化工产业转变为绿色可持续的生物制造产业。三是知识产权问题,我国发酵工业产业规模全球第一,但工业菌种的缺失是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应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产权菌种,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和专利保护体系,参与产业国际市场竞争。
在技术创新中探索前进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谐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氨基酸、酶制剂、酵母、益生菌……在生物发酵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科研人员正不断攻克着技术难关、探索着丰富的食物资源。
“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意味着生物发酵产业要在食品蛋白资源中不断挖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认为,生物发酵产业在向植物微生物动物要蛋白方面,需要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