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食品科技与产业深度对接的黄金期来临

诱发白癜风的原因 http://m.39.net/pf/a_4439820.html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在西安召开

本报记者王薇王京臣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在转型创新与“健康中国”浪潮的共同推动下,消费需求的变化持续推动食品产业供给侧改革,如何让百姓吃出健康成为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与使命。后疫情时代,食品产业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健康化升级路在何方,科技如何主导食品行业的健康转型?10月28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孙宝国、朱蓓薇、陈坚、陈卫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来自食品科技和产业界的多名专家、企业界代表齐聚西安,共议后疫情时代食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路。科技界代表的热情参与一方面体现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的强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后疫情时代,科技、产业联手合作创新,助力产业升级的期待与需求。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曹文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致辞。年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主持。

年会现场

孟素荷在致辞中指出,在西部陕、甘、宁、青、新五省区14家单位共同承办及诸多同行的共同努力下,本届年会得以顺利开幕。年会见证了中国抗击疫情艰难而伟大的成功,是全国食品科技界历经疫情冲击后一次大规模的团聚与重逢。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中国食品产业凸显出产业链、供应链的成熟、强大及迅速集结能力,释放强大产能的现代工业特征,并清晰地体现出食品工业作为民生工业的刚需、应急、救灾的战略定位。

孟素荷孙宝国

孟素荷谈到,年1—8月,食品工业以5.08万亿元的营业额,实现了0.32%的艰难成长,在中国经济中非常瞩目。“支撑中国食品工业临危不惧的根本,源于中国食品工业主要行业装备水平从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生产线2.0的迈进;源于夯实了食品安全的科学基石和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的健康转型;源于在产品多元化创新中提供的健康、安全、美味、高颜值的食品品质。”孟素荷动情地表示,中国食品科技界从“十五”至“十三五”,用20年时间的科学积累,支撑起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每年近10万名学生进入食品行业的速率,20年将余万食品科技新军从学校带入科研和生产一线。正是科技与产业逐渐对接的20年,优化了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质量。而疫情则成为展示和推动这些重要提升趋势的加速器,见证食品工业的整体进步与提升。孟素荷分析,疫情已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影响了中国食品经济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了数字化、健康转型及食品多学科交叉融合中技术密集型特征愈加鲜明的三大转变。科技是支撑行业在急速变化中的动力和定力。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将更多地聚焦于企业健康产品的科技支撑和高价值差异化产品的创新,更多“网红食品”将在其快速的生长与消亡中激活更多新品类的诞生,龙头企业将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中国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已过,科技与产业稳健的黄金期正在到来,它是中国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厚积薄发的必然。”

曹文举表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已发展成为我国食品领域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年度科技会议。本届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品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内外食品科学与前沿技术,在促进食品科技人才培养、推动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等方面展开交流研讨,必将推动我国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加强与陕西的交流合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让科研成果在三秦大地上开花结果。

会议东道主吴普特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面对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如何实现从“吃得好”向“吃得健康”迈进,对于从事农业科学,特别是从事食品科学的科技工作者来讲,将是一个巨大挑战。他认为,未来农业将具备以下六个特点:一是三产融合,未来农业将是一二三产的融合;二是主体多元,发展模式多元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三是绿色发展;四是健康引领,解决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根本问题,即提供健康的食品、农产品;五是装备智能;六是全球配置。

会上举办了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颁奖仪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贾志忍公布获奖名单。本年度科技创新奖包括技术发明奖、技术进步奖、产品创新奖3个专项奖。朱蓓薇、陈坚两位院士为获奖单位代表颁奖。

 基础研究与未来食品

夯实食业面向未来的科学基础

科技创新是引领食品工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未来,要加快提高科技原创能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在大会报告中,院士及专家学者围绕食品科技和与会者分享了各自研究进展和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教授在“益生菌与人体健康”的报告中围绕益生菌的生理特性、健康功能、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及与人体健康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探讨。陈卫介绍,科技界对于益生菌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深入,推动了益生菌研究的发展。梳理发现,对益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菌种资源挖掘、构建菌种资源库;菌株生理解析,明确产业化应用特性;菌株的功能挖掘,选育优良益生菌菌株;菌株产业化应用。陈卫同时提醒,益生菌产业正在持续升温,未来要避免“过热”,一拥而上盲目追捧不利于产业发展。益生菌产品所有的功能宣称均需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上。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教授分享了细胞培养肉技术研究进展和产业化情况。周光宏表示,组织工程的发展为细胞培养肉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细胞培养肉已经成为国际食品科技界的研究热点。全球80多家相关科研院所及企业已在研发生产细胞培养肉。他指出,细胞培养肉的研制并非一蹴而就。培养肉技术将面临如何获取高纯度的畜禽干细胞并维持其干性、研制无血清细胞培养基以降低成本、实现畜禽干细胞的高密度三维培养等诸多挑战。谈及未来培养肉的商业化,他认为,培养肉要从最初的每克元,通过大规模细胞生产降至每克0.3元甚至0.03元,产业化才有可能实现。“培养肉实现产业化的道路曲折,还有很多难关要攻克,但未来可期。”周光宏说。

中国葡萄酒业如何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葡萄酒分会理事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李华教授在大会报告中梳理了葡萄酒从神秘时代到发现时代重大事件的时间轴,并就葡萄酒的产业模式、葡萄栽培、自然葡萄酒、葡萄酒酿造等内容进行了分享。“葡萄酒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种出来的。葡萄酒就像一个人,是由其经历塑造的。‘风土’则是生长在那里的葡萄及其酿成葡萄酒的‘指纹’。自然葡萄酒,要求的是在酿造过程中要尽量少干预、少添加,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风味。”

前沿科技与可持续发展

破解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

面向食品科技前沿、面向食品产业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新时代赋予我国广大食品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担当。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江南大学陈坚院士等专家围绕食品合成生物学、新时代食品营养健康、食品智能制造前沿、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食品等前沿科学问题,以全新的视角分享前沿成果,展望未来发展。

在生态等多重压力和挑战下,食品行业可持续消费与绿色供应链是通过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提高食品安全透明度,进而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方法。食品行业可持续消费与绿色供应链专题,围绕食品行业的重要原料且具备可持续与绿色供应推动性的棕榈油,邀请来自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食用油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与应用企业技术人员,就安全、营养、应用、潜力与市场等进行交流与探讨。

传统食品与西北风情

根植于地域优势,做出特色食品

本届年会通过召开多个西北地方特色专题论坛,以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西北特色食品营养资源与营养健康论坛聚焦西北特色食品,针对地域特色农产品在研发、加工等多个领域开展专题报告,就“食品工业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中国葡萄酒风土研究思路”等,共议西北特色的食品科技创新与发展。专家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