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编辑开启农业科技新动能爆发增长点S

知耕创始人、艾新博盛投资管理合伙人

——曹树民博士

当前全球食品系统正面临着的一系列问题:对健康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消费者的影响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其中健康影响比较突出。

SIAL世界食品产业峰会上,知耕创始人、艾新博盛投资管理合伙人曹树民博士在发言中提到,当前的粮食系统必须净化,才能改善人类的健康以及地球环境。他围绕基因编辑的问题,在技术驱动食品源头、原料创新方面交流了自己的思考。

从源头创新,摆脱食品系统低效竞争

众所周知,现有的食品系统与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对称性矛盾越发凸显。从育种到种植、加工再到零售,到消费者手中,各个环节脱节严重。目前行业里的大部分玩家还停留在比较低质量的竞争状态。

如何创建一个反应更灵敏、更健康的食品系统呢?曹树民的观点是需要一个整合模型来从源头实现创新,核心与关键在于种子的创新。他认为种子的创新能够带来更健康、更持续、更美味的食物和配料的选择,同时与消费者趋势相联动,能够从源头创新实现产业链价值的跨越,从而创建一个反应更灵敏、更健康的全产业链。

种子的创新又是通过利用种子的遗传多样性来实现的,比如提高种子蛋白质含量,提高风味的水平,提高机械化流程操作的便捷性,实现更少的农药、更好的营养,从而为供应链和消费者提供价值。

曹树民认为,源头创新将会成为整个农业食品,甚至整个科技产业新动能爆发的增长点,基因编辑就是很好的切入点。

基因编辑成为划时代创新引擎

毫无疑问,基因编辑已经成为改写人类未来的一个创世纪引擎。目前基因编辑在癌症包括遗传性疾病治疗、气候变化环节,以及农作物性状改良、病虫害防治,新材料与化学合成方面都展现了巨大的潜力。普遍认为在育种领域,基因编辑将产生颠覆性的作用,推动传统育种业进入精准育种的时代。

曹树民介绍,基因编辑在育种方面的作用呈现几个特性:第一是省,能够做定向突变,不需要选择;第二是准,能够精准改良目标性状,且不改变已有的性状;第三是快,育种周期能够大幅度缩短;第四是多,能够多重编辑,实现各种性状快速的聚合;第五是好,不同于转基因,基因编辑是对自身的基因组进行修饰,没有外源的基因导入。

从经济性分析,技术驱动研发流程变革,大大降低了育种的研发周期和成本。相比转基因,基因编辑能够将生物育种的研发周期由10年以上缩短到2—5年,成本也由数亿美金降到数百万美金。此外,没有外源基因引入,监管评价体系采用创新工作流程,使育种登记的成本和上市周期也大幅缩短。通过分子育种的经济模型,基因编辑技术重塑了育种产业发展的逻辑,有效打破了成本和周期的桎梏,使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到这个赛道中。

曹树民介绍,在监管侧,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育种中所展现的优势和潜力,促使更多国家对于基因编辑的植物产品实行了更快速、更简化的监管。目前国外已有余种植物基因编辑产品成功通过上市批准,其中美国又走在了前面,对超过70种以上的作物不再实行额外监管。

国内基因编辑育种将驶上快车道

在曹树民看来,生物育种行业是强监管行业,基因编辑监管的放开,将会强势开启整个育种或者食品原料创新时代的闸门。

中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标准(试行)》,预示着中国国内植物基因编辑育种产业化即将步入快车道,产业成长将快速向前推进。

据介绍,知耕对植物基因编辑育种企业信息库的信息进行了统计,目前国内外做基因编辑育种的企业约余家,其中中国约50家,占比40%。国外有Calyxt、BensonHill等行业翘楚作为行业标杆,国内则有舜丰生物、清原农冠、三黍生物、弥生生物等企业走在前列。

对比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存在一些落后的现象或者缺口。比如国外基因编辑育种的企业应用比较多元,国内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于作物的产量提升或保护上,相对单一。此外,国内大部分的企业主要还是集中或者侧重于共性技术的服务端,在产品端方向或者是产品端方面还是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

曹树民认为,总的来说,基因编辑行业处于整体萌芽状态,随着新消费的崛起,消费者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基因编辑的优势将有更多体现的机会。

他强调,国内企业务必要明确创新方向。一是从需求导向入手,一定要从食品原料创新当前真正的需求角度去出发,基于需求指导基因编辑育种的企业如何去做选品、如何去做逆向的评估。二是需要下游的企业能够跟育种的企业形成一个良好的协同伙伴关系,陪着企业去做一些试错性的验证,给他们进入供应链的机会。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茅台也开始布局种业,围绕高粱未来新型品种来挖掘可持续的产品竞争力。

国外原料创新风向聚焦品性改良

曹树民介绍,知耕对国外的食品原料创新相关管线进行了研究,其中有90多条涉及食品应用方向,占比高达73%。这些创新的核心趋势是围绕减少农业资源的使用以维持环境的可持续,或者满足人类需求的营养与健康需求。其中植物基蛋白、食物油以及生鲜蔬果是热门领域,占比在40%、37%、16%。对产品进行品质性状改良的产品占比最大,达到了49%左右。其次是对抗逆相关的性状进行改良。

品质性状可以拆解为组成改良,包括储藏性能,还有颜色、风味、外观改良,以及其他的性状。其中组成成分的改良,迎合了人们对于食物营养需求的不断升级,受到了众多国外食品方向植物基因编辑企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