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瞄准营养健康做更接地气的食品科研

药膏能治好白颠疯吗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306/4586357.html

本报记者顾雨霏

  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为推动食品领域科研成果有效落地、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由北京食品学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北京食品科技论坛暨京津冀食品产业协同发展论坛近日于线上举办。与会专家从多个维度剖析了食品领域的政策法规、研发热点,共同探讨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格局。

全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当前,我国食品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北京食品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表示,食品产业发展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郭鲁钢表示,食品产业发展要坚持共建共享,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食品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高校院所和食品相关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强强联合,扬优势、补短板,构建从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到产品营销的一条龙产学研创新平台,通过产业创新、业态创新、理论创新,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食品领域的科研成果获奖的很多,但能够真正解决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实现落地转化和产业化的却很少。”天津科技大学校长路福平坦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科研的选题不正确,也可能是一些好的科研成果没能被真正转化。

  对此,路福平提出,一方面,要做“接地气”的食品科研。食品领域科技创新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着眼于产业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真问题,进行真研究,取得真成果,做到有预期、不跟风。另一方面,要唤醒“沉睡专利”。一是拓宽专利技术供给渠道,激发高校院所专利转化活力。指导高校院所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高校院所未实施的“沉睡专利”,发现潜在许可实施对象;鼓励国有企业分享专利技术,引导大型国有企业加大专利技术许可力度,通过先使用后缴纳许可费等方式,降低中小企业专利技术获取门槛。二是推进专利技术供需对接。打造专利技术推广运用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模式作用,帮助中小企业开展专利技术供需对接;建立有效对接机制,深入中小企业开展专利技术对接活动,引导涉农专利技术向县城和农业园区转移转化,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创新专利转让运用模式,利用专利导航发掘目标专利和合作研发对象,积极开展专利池构建、转让许可等活动,做好专利技术实施指导和二次开发。

向全营养高科技方向发展

  “食品肩负着提升全人群与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的历史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任发政表示,食品产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向全营养、高科技方向发展,更好满足人们的营养健康需求。

  对于食品产业未来发展,任发政建议,一是针对国民营养健康需求与预防控制慢性病的诉求,开展食品营养健康理论、功能食品制造、传统食品功能化以及新食品原料开发尤其是新食品功能性基料开发等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工作;二是研发功效明确、机制清楚的营养功能食品,实现精准营养供给,引领并支撑我国食品产业向营养与健康方向发展;三是要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保障安全营养健康、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民族特色的营养健康食品企业,引领产业发展潮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将人类饮食发展史归纳为由初级追求向高级追求演进的4个阶段:果腹充饥型—美味享受型—营养保健型—食疗养生型。“如今,通过合理营养提升健康水平已在国际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人们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丁钢强表示,健康中国建设将进入新阶段,下一步,要从两个方面做好营养健康工作。

  一方面,要推动食品产业营养化、健康化。食品产业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细分消费者类型,满足一般人群,一老一小、孕妇乳母重点人群,高危人群以及慢性病患者等不同消费群体的营养与健康需求;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强产业适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开展有特色的营养食品的学术研究,各类创新主体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营养问题和食物资源,推出更多、更符合我国居民营养健康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另一方面,倡导制定有利于提升全民营养健康水平的政策和目标。例如实施健康的公共食品采购和服务政策,确保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机构出售或供应的食物有助于健康膳食;改善贸易标准,更好地利用贸易改善健康膳食的供应量和经济可负担性等。

未来食品要“开源节流”

  近年来,未来食品成为农业科学与食品科学界的热议话题和研究热点,通过“futurefood”关键词在WebofScience数据库搜索,—年讨论未来食品的文章比—年增长了3倍多。

  “未来食品内涵深远、外延广阔,不但涵盖食物的生产、收获、贮藏、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的理论与技术,而且与农业系统、生态资源、动物福利等密不可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廖小军表示,当前,食物供给不足、损失浪费严重、人类营养健康需求迫切等现实问题驱动着未来食品科技革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未来食品的生产和制造需要“开源节流”,在减少资源环境压力的基础上,满足人类对食物的多样化需求。

  “开源是指探索新型生产方式和新资源。”廖小军解释,在生产方式方面,未来食品生产要在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气候、自然资源依赖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食物产出、保障食物安全,实现可持续的食物供应。除了新型生产方式外,挖掘自然界未被利用的新资源也是获取更多食物的有效途径。对昆虫、可食花等食物新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将从源头上提高食品原料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保障食物供给。节流则是指通过食品供应链减损减少食物损失。造成供应链食物损失和浪费的原因包括采后处理不当、缺乏储藏技术和设施、加工技术落后、包装和运输方式不当等,未来食品将从构建完整和精准的可控冷链体系,针对不同原料采取合理的加工方式,采用绿色高效的加工技术和智慧型包装技术等方面,最大限度减少食物损失,提高食品供应链的持续性。

  “人类将通过农业生产方式变革、食物新资源挖掘、加工技术革新、供应链升级、产品多元化创新等途径,在保障食物供给的同时,使未来食品能够满足人类对食品营养、安全、美味、方便、个性化等各方面需求。基因编辑、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虚拟现实等技术与食品科学的融合将使未来食品产业呈现出绿色、高效、智慧、精准、多元的新业态。”廖小军如是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