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几句话“我一勺三花淡奶”、“别整多了,整多了必然倒沫子了”,都源于一件热点事件就是“科技与狠活”,其实从我们小时候就有添加剂,但是现在为什么这件事就能炒的这么火呢?这也得益于网络的发达,各种短视频平台都有人在展示“科技与狠活”,弄得有的人都不敢出去吃饭。
你在吃外卖的时候是否疑惑一个土豆炖牛肉盖浇饭为什么能那么便宜,其实早先新闻就爆出过一些外卖的问题,区别于一些大的连锁,部分外卖小店都是使用的廉价料理包,记者表示有的料理包口感差,里面还有一些添加剂,也不是不能接受料理包,如果合规合法的料理包也可以,但是在外卖上注明不是现炒的,顾客会消费的更明白。
我个人觉得对于“科技”这件事我们其实可以理性看待,不是所有的“科技”都是不好的,举个例子,大豆的附属品千张(部分城市叫它豆皮、干豆腐),这个食物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科技吧?但是也没啥不好的不是吗?
我们只需要摘出对我们有害的“科技与狠活”就可以了,而且即使是存在问题和虚假的“科技”,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吃了对身体没有影响的,一种是吃了对身体有影响的,下面我也来盘盘我这两年发现和遇到过的“科技与狠活”。
一、“骨汤”麻辣烫。
最近有看到综艺节目明星自己制作的麻辣烫是用的牛奶和火锅底料制作而成的,确实汤是乳白色的,我也还原过,据说用牛奶做的麻辣烫不那么上火,而且吃起来也没辣的那么刺激,恰巧我也去家附近的麻辣烫店吃了一次,发现他们家有很多汤底,如酸菜味儿、麻辣牛油味儿、番茄味儿、骨汤味儿,整得挺全乎的,我点的是不辣的骨汤味儿,还别说这个汤还真是乳白色的,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商家真的用的是骨头熬制的嘛?很多人应该看过那个很火的“三花淡奶”的视频,熬多久都不可能变成乳白色,但是主播放了几滴三花淡奶就完成了。
虽然骨汤发白的原因有很多种,譬如用鲫鱼和骨头一起炖,加入牛奶等等,但是这些成本都不低,就算也有的赚,商家也不会傻到舍近求远,有一次刷段视频恰巧看到一个主播揭秘他买的三花淡奶,配料表就不多说了,肯定有添加剂在里面,关键是一罐才十几块,做一碗只需要两三滴就可以了,一罐应该可以做碗了,比起用鲜牛奶或者奶粉做,成本实在是节约不少了呢!
二、“羊肉”大串。
各地应该都有小吃街或者商业街、夜市这些地标,有很多的小摊小贩经营者,有的甚至经营了十多年,细心的小伙伴可能发现有一种美食是“羊肉”大串,之所以打引号是两个原因,首先不知道它是不是羊肉串,毕竟价格十分感人,其次很多商家也没跟你说它是羊肉串,比如有的商家会说西北烤肉,这些词汇只会让你不自觉的认为可能是羊肉串。
我所在的城市有一个商业街上开了十多年的烤肉店铺,路过的时候偶尔会吃一次,这家店10年前就是10元5串,而且是大串,就这个分量,不得有半斤肉啊,现在还是10元4串,如果真的是羊肉,那我岂不是赚大发了,大家都知道,羊肉的价格虽然各地各有不同,就算是批发也不可能低于25一斤吧?加上人工、租金、水电怎么可能吃到20一斤还给你做好的呢?
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第一,它有可能不是羊肉,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鸭肉,前段时间有看到一个主播做实验,他用鸭肉搭配羊尾油制作出了和羊肉几乎一样的肉串,连超爱吃羊肉的朋友都没吃出来居然是鸭肉,算算几块钱一斤的鸭肉加上也不到10元一斤的羊尾油,复刻出了完美的羊肉串,这样才有的赚嘛,其实这还算好的,如果是羊肉精之类的添加剂就更可怕,前几年,我在本地的新闻里看到记者探访调料店,记者表示自己做生意卖肉串,店家拿出了一种粉末,据说腌制过的肉都有羊膻味儿,好家伙,纯纯的“科技与狠活”啊~
三、风味儿“乳饮料”。
这几年我被乳饮料和乳制品弄得是傻傻分不清,慢慢的我才发现乳制品一定是牛奶做的附属品,但是乳饮料就未必是的,点外卖的小伙伴一定有注意到很多店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