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食品中的科技与狠活能致癌,它们都

近些年来,化学的名声实在不大好,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如此。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化学品简直成了“毒药”的同义词,以至于英文中竟多了一个“Chmo-phobia”(化学恐惧症)的新词。因为有人相信,凡是采用了化学手段的东西一概对人体有害,而所有的天然物对人体一定是安全的。

何以见得?只要看看几十年前化学工业还不怎么发达的时代,似乎从来没有人担心过食品安全的问题,就可以断言。但是真实情况恐怕要比这种直觉复杂得多。

自从有人类以来,黄曲霉素的摄入一直是最重要的致癌因素之一,连生活在半坡村遗址的先民也未能幸免。

黄曲霉素是纯粹的天然物,它存在于变质的谷物中,而与化学工业毫无干系。恰恰是由于科学的发展,才使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锡壶是古代人常用的酒具,由于冶炼技术的局限,锡壶中难免含有铅等杂质。古人不知此理,常因喝酒而导致铅中毒。铅粉在不到年前仍然被用做化妆品,20年前人们还在普遍地食用含铅的松花蛋。

所以说,恰恰是因为科学知识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才使人们摆脱了许多灾难。

人类自从学会用火以来就吃烧烤食物,但是直到近代,才发现木炭中的苯并(a)芘是致癌物质。木炭是天然物,而苯并(a)芘也本来就存在于木炭之中,它不是人为添加进去的。

所以,说化学品一定有害,而天然物一定安全,是毫无科学根据的。而且,说到底宇宙万物都是化学物质。是纯天然物还是化学合成物并不是一条最终鉴别安全与否的界线。

事实上,在几十年前埋藏于人们生活中的隐患远比许多人记忆中的多得多,只是因为那个时代产品的质检意识比较淡薄,而且因为物资短缺,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的质量还提不到议事日程上来罢了。

我们小时候的商店里普遍使用废旧的印刷报纸来包裹食品,却少有人提醒人们,彩色油墨中的重金属对人体有害。

一个被许多人质疑的问题是,一些明明知道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在食品中的含量就应该是零,为什么有关规定总是说含量在若干百分比以下?

这里有好几处误解:

一是某些化学成分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这不是因为环境污染,而是亘古就有;

二是毒性都是在一定剂量以上才有的概念,当某些物质的含量在一定剂量以下时,是可以排泄的,或者是可以被人体分解的;

三是检验所用的仪器灵敏度和试剂的纯度都是有限的,假如检验报告称某物含量在万分之三以下,并不意味着仍然有万分之一或万分之二的含量,而是说没有进一步追究的必要。

现在许多人所向往的那种完全禁绝化学品的所谓“绿色农业”,不但实际上很难做到,而且劳动力成本极高,不可能大规模经营,远不能满足全球60多亿人口的需求。

如果你自己种过菜,你就会理解不用农药是一件艰难的事。“绿色”的概念,只能理解为“无污染”,而不能理解为“无化学”。

一个必须正视的历史事实是,近几十年化学工业快速地发展,首先是因为我们这个星球上人口在飞速地增长。如果离开了合成纤维,离开了化肥和农药,那么耕地的不足和随之而来的物资短缺,恐怕早就到了即使发放布票和粮票也也难以维系的地步了。

但是在以往的发展中忽视了环境问题,正如人类在繁衍后代时也没有顾及环境问题一样,这正是当前这个发展阶段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在食品和日用品方面所出现的安全性问题,更多反映出来的是管理上的缺陷和职业道德的沦落。当然,技术专家特别是安全食品从业者,应该调整自己的思路,对于化学品(不论是合成的还是纯天然的)的应用需要更加严格地论证。

我想,应该以这样一种认识为基点,来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搞好我们的食品和日用品的安全管理。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本人删除,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