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顾雨霏高娇娣
从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习近平总书记的阐释,让大食物观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与时俱进的大食物观为食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要实现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不断培育创新人才,汇聚食品科技界与产业界的磅礴力量,保证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两手抓。”在日前由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食品学会主办的FNS食品营养与安全国际研讨会上,天津科技大学校长路福平表示,当前,人口增长、气候变化以及资源、环境、公共健康等诸多复杂因素,对未来食品的可持续供给和公众的营养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此次来自中国、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余名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高校师生代表共商食品安全大计、共谋食品营养之策,正当其时、恰逢其势。食品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们将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探索未来食品的新可能,为创造更美好的“舌尖上的中国”贡献力量。
多功能食品3D打印机正在制作巧克力
未来食品将更安全营养美味可持续
食物是人类的生存之基,食品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事。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温饱问题彻底解决,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对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看来,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的变化趋势。“大食物观反映了人们需求的提升,要求未来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现食物来源多元化,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供给可持续、更营养健康。”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国际形势剧烈变化、全球产业链布局快速改变的背景下,如何回答好食品安全与营养的时代之问,是科技界和产业界共同面临的命题。孙宝国表示,食业人要把食物、食材制作成丰富的、深受消费者青睐的食品,确保人民群众平时吃出幸福感、吃出健康,遇到突发事件时也能够有的吃、吃得饱、吃得好。
“人类未来的食物和今天相比会有怎样的不同?这是科学家们不懈探索的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教授陈坚表示,大食物观为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确定了路线图。深刻掌握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满足人民需求,要在数量上保障食物供给,在质量上提升食品的功能与营养,改变完全依赖种植养殖的传统食物供给模式,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现食物来源多元化。未来食品基于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正在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未来食品是对传统食品、现代食品的发展,体现着未来生产方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任务是解决食物供给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饮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问题,核心内容包括植物基食品、食品感知、智能制造、替代蛋白、精准营养以及食品安全。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食品将会更安全、更营养、更美味、更可持续。
“当前,食物供给不足、损失浪费严重、人类营养健康需求迫切等现实问题驱动着食品科技革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未来食品内涵深远、外延广阔,不但涵盖食物的生产、收获、贮藏、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的理论与技术,而且与农业系统、生态资源、动物福利等密不可分。未来食品的生产和制造需要在减少资源环境压力的基础上,满足人类对食物的多样化需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廖小军说。
“舌尖上的美好”离不开科技支撑
“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已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而达成这些“舌尖上的美好”,离不开食品科技的支撑。
“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大发展、践行大食物观、满足人们新需求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生产更多更好的适合‘藏食于民’的食品,延长食品保质期,把各地特色农产品加工成游客能带得走、送得出、藏得住、吃得下的食品。”孙宝国表示,在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对营养健康原理的研究以及对中国特色风味的解释迫在眉睫,中国食品科技界要凝聚集体智慧,形成前瞻性研判与战略思考,推进传统食品现代化转型,同时也要探寻新食品原料、研发新食品产品,满足各种消费场景的需求。
“过去几年里,我国食品科技创新投入快速增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有关未来食品的研究机构和平台组织在全球不断建立,我国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研究单位,召开了很多有关未来食品的学术会议和论坛。”陈坚介绍,未来食品能够改变传统食品工业的制造模式,如生物制造通过构建功能性微生物细胞或酶,利用淀粉、纤维素等可再生原料,在生物反应器中生产出一些新的食品原料、组分、配料和添加剂,再经过食品化加工就得到各种食品,以实现更安全、更健康和可持续的食品获取方式;能够使人和地球更健康,如以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不仅能够优化人们的饮食结构,也能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能够应对人类面临的食物挑战,如面对将大幅增加的蛋白需求,通过动物细胞培养、微生物发酵生产和植物培育获得蛋白,在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作为一项高技术产业,未来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食品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当前,食品产业正在进入大规模、大业态、大市场、大龙头、大集群、大安全、大品牌、大合作的‘大’时代,如何发展食品科技、丰富生物产业内涵,是食品产业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挑战。因此,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生物与食品在科学、技术、产业等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交叉与融合。”
廖小军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基因编辑、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虚拟现实等技术与食品科学的融合,将使未来食品产业更绿色、更高效、更智慧、更精准、更多元。“目前,食品科技正加速创新,改变着消费者的餐桌和美食体验,带来更安全、更美味、更具个性化和更可持续的食物。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农业生产方式变革、食物新资源挖掘、加工技术革新、供应链升级、产品多元化创新等途径保障食物供给,同时使未来食品能够满足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美味、方便、个性化等各方面的需求。”
食品科技的研究进程不断推进,成果落地转化的步伐也在加快。
“科技能够让食品‘更直观地令人放心’。”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展台负责人介绍,公司从事食品农产品分析检查仪器的研究及生产,研发的肉品新鲜度测定仪、油脂氧化分析仪、组胺测定仪等安全快速检测设备,能够快速提供样品安全状况的相关数据;电子鼻、电子舌、质构仪、辣度仪等食品智能感官分析设备,可以对样品的味道、气味、咀嚼性等进行检测分析,将色香味形数字化。
“我们这台多功能食品3D打印机支持手机App,打印精度高,兼容巧克力、糖果、糕点、蛋白、生物凝胶等多种食材,能够应用于个性化食品定制、材料工艺研究等场景。”杭州时印科技有限公司展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作为一家集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食品3D打印技术方案提供商,公司自主研发了FOODBOT系列多材料打印机、多喷头打印机、西餐厅打印机等设备,融合大数据和感知交互食品设计,让未来食品制造将更加多元、更具特色、更加智慧、更有内涵。
人才培养关乎我国食品产业未来
过去的二十年,我国食品科技创新不断前行,为我国从食品大国到食品强国的跨越夯实了基础。面向未来,我国食品产业展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同时也面临着食品有效供给的压力日益上升、营养健康需求的挑战持续增长、加工和安全保障的水平需要更高质量等严峻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食品产业谋发展,仍需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孙宝国表示,人才队伍是创新的根本,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的生力军。食品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食品科技工作者,要“急国家所急、急企业所急”,发现解决企业和社会急难愁盼的问题,聚焦“卡脖子”问题,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保障我国食品产业链自主可控、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贡献科技力量,努力推动实现我国食品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促进居民营养健康。
“人才培养是我国食品科技发展的基石,关乎我国食品产业的未来。”路福平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天津科技大学最为突出的优势特色学科之一,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和天津市高校顶尖学科培育计划,以该学科为核心的营养健康食品特色学科群获批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多年来,天津科技大学致力于解决食品营养与安全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为食品营养与安全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天津科技大学将继续立足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对食品营养与安全学科发展的重视力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以实际行动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大学食品与营养系主任及终身教授陈峰提出,要为科技创新注入青春活力。“在美国,食品与饮料企业众多,交叉型行业不断涌现,食品领域人才缺口较大。”陈峰介绍,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该校食品与营养系着力提升学生软实力,打造产品开发与烹饪加工实验室、乳制品加工与生产实验车间、食品工程与热加工车间,构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未来,食品与营养系将坚持以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行业技能、在食品营养领域有领导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凝练学科特色优势,不断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