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种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彰显了中央推进我国种业振兴的坚定的决心,为国家种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年2月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到,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
多年来,河南大学坚持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追求进步、实现价值。学校依托生物学等优势学科,围绕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瞄准国际植物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开展与逆境农业生产实践相关的重大创新性研究,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地贡献智慧力量。
年,河南大学生物学科恢复重建,并于年和年两度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随着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壮大,河南大学在农学领域也不断收获新成就。棉花生物学国家实验室、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相继建立。年,学校恢复了河大农学院建设,围绕“逆境生物学与可持续性农业”,重点发展现代分子育种、智慧农业和设施农业及农业交叉学科,着力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为中原农业现代化建设而奋力前行。
河南大学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年,河南大学成立了植物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与不断沉淀,在年经科技部批准,形成了如今的河南大学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南大学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实力强劲,拥有包括“”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河南省“中原学者”3人等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团队。
实验室面向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需求和植物科学发展国际前沿,以提高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重要农作物的抗逆性能、品质和产量为目标,开展“逆境生物学与可持续农业”相关重大创新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研究院系列研究工作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上,“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气孔调节机制研究”研究理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生物节水的遗传学基础与技术”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河南大学农学院在农学领域,河南大学具备深厚的历史底蕴,早在年就成立了农学学科,是河南省农业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在历史上为河南省及中国农业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年12月,河南大学恢复重建了农学院。农学院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中原现代农业发展为己任,发挥综合性院校多学科优势,围绕“种质创新与生物育种、绿色农业与示范推广、食品科技与产业增效”三大研究方向,重点发展现代分子育种、智慧农业和设施农业及农业交叉学科。在校内外、海南三亚、河南新乡等地建有近亩的农作物试验基地。
学院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依托现有高水平科研教学平台,联合国家、地市级科研院所构建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等作物基因分型、表型组、基因编辑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收集和创制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种质余份。培育高产、优质、抗逆、广适性作物新品种24个,累计推广余万亩,将论文书写在国家的田间地头。
河南大学三亚研究院年7月13日,河南大学三亚研究院揭牌成立,列入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理事单位。研究院立足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海南省独特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依托河南大学生物学一流学科、平台和人才优势,融合河南省农业大省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把研究院建成南繁现代科研创新育种基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基地、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基地、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基地和高端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基地。
研究院主要由玉米逆境适应与改良团队、生物固氮与豆科生物学团队、棉花逆境适应与分子遗传育种团队、生物互作与农业生物安全团队等4个研究团队组成。目前获批海南和自主设立项目25项,非研究院主体在研国家级项目23项,经费分别为.5万元和万元。研究院已申报国家专利8项,规划建设亩现代化南繁育种试验田。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决定着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粮食大省和种业大省,河南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研发的“豫麦13”“郑单”等先后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年以来,河南省种业领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居全国前列……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河南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作为河南省科技、人才和智力的集聚地,发挥高校特色和优势,做强种子“芯片”,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是河南大学的责任,更是河南大学的担当。面向未来,河南大学也将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农业发展新形势,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发展的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为河南乃至国家农业的持续进步奉献“河大力量”!
素材来源:河南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