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松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面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难点和挑战,全力聚焦辖区40多家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服务重点人群“吃得上、吃得安”目标任务,紧紧依托科技信息化手段,食品安全数字化监管再发力,采取特殊时期特殊监管措施,牢牢守住了食品安全底线。
松江区共有集体用餐配送企业43家,约占全市集体用餐配送企业总数1/6。疫情发生以来,除5家停业单位外,38家单位均纳入保供名单。4月1日以来,这些企业加工配送盒饭数量每天平均为18万份,累计已加工供应近万份盒饭。在食品原料采购受阻、交通物流隔断、供应链中断、员工返岗不充分背景下,辖区集体用餐配送企业克服各种困难,承担起确保市场稳定的中坚力量。然而,同样上述因素给企业食品安全也带来极大风险隐患,一边是盒饭供需矛盾突出,出现“一盒难求”现状;一边是超负荷生产加工带来的巨大食品安全风险。该局紧紧依托科技信息化手段,在食品安全数字化监管上再发力,全力防范和化解食品安全重大风险隐患。
监管上“云”,实现远程监管闭环。面对点多量大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监管现状,成立专班并制定专项方案,对重点场所实施科、所、队联动的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制发《疫情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务单》,通过日常检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结合线上+线下方式开展食品安全及疫情防控检查。巧用“全球眼”远程视频监控项目,通过“远程巡查—问题反馈—落实整改”,形成远程监管保障工作闭环,特别是查看从业人员是否规范佩戴口罩、二次加热是否正常开展等,在疫情期间起到很好辅助作用。4月1日至今通过视频监控检查户次,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及时纠正38次,立案处罚1户,切实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大大提升了疫情期间的监管效能。
盒饭上“码”,实现掌上“明厨亮灶”。为更好保障群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情权,不断促进群众满意度提升,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自年起开展全区主要商圈内餐饮、重点餐饮单位“食安码”信息公示工作,推动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并实现一码公示追溯,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上海市“随申办”建设范畴。在今年疫情期间,积极拓展“食安码”应用范围,首次在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使用“食安码”,将“食安码”印制在“食安封签”上,给盒饭附上了“身份证”,订餐单位和用餐人员在盒饭到达现场后,可以准确知晓盒饭出厂温度、加工时间,扫一扫还可获知企业证照信息、食品原材料、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用餐评价,给外送盒饭系上“安全带”的同时,让用餐者吃得更放心。特别针对集体用餐的用餐人员并非通过订餐平台订餐,因此在集体用餐配送盒饭中添加“食安码”,实现掌上“明厨亮灶”是一种新探索和信息公开新途径。
培训课堂“上线”,助力复工复业。为保证企业能够掌握疫情防控与食品安全最新指导意见,通过“食安线上课堂”平台要求企业开展自主学习,通过网络召开全区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专题会议,分析总结阶段性集中性问题,并督促企业落实疫情防控与食品安全双重主体责任,做好食品安全“宣讲员”;充分应用多媒体、短视频等方式,加强食品安全提示,引导用餐单位向有资质单位订购盒饭,做好用餐企业的“指导员”;跨前一步,通过线上调研形式切实了解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需求和难题,在发现部分盒饭企业因外出核酸检测无法实现闭环管理后,依托属地市场监管所联系街镇相关部门解决了核酸检测难题,做好疫情防控的“联络员”。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对前所未有的食品安全风险挑战,松江区市场监管局在积极转变监管方式和理念,敢于创新、敢为人先,在对重点供餐单位实施全程驻厂监管外,对其他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通过“全球眼”等方式开展24小时监管;对未纳入“全球眼”的单位,利用视频电话等对全封闭管理的高校食堂等开展远程检查,切实做到疫情期间监管不间断;积极发挥“数字化”监管特色,大力推广食安码封签,一扫看证照,一码查溯源,封签保安全,将掌上“明厨亮灶”送到用餐人眼前,让每一个用餐人作为食品安全监督者,为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上了“双保险”。
编辑:王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