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要提倡‘从0到1’的原始创新,激励‘从1到N’的产业化创新”
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环节。孙宝国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要坚持以下4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双轮驱动,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做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把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科学研究生力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案。
二是要坚持“四个面向”,以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卡脖子”技术问题、“卡脖子”产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高精尖科学研究,形成 或先进水平的成果。而不是论文导向,以发几分的论文为目标,发小论文,拿小奖励,过小日子。
三是科研评价要坚持“破五唯”,合理评价科研成果、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实行科研分类、分层评价,立足中国大地,提倡“从0到1”的原始创新,激励“从1到N”的产业化创新,鼓励学科交叉,强化团队建设。
四是科研管理要坚持目标管理,弱化过程管理,去除烦苛、松绑放权,尊重科学规律,不干预科研活动,建立容错机制,宽容科研失败,不要动辄追责。
孙宝国表示,在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上,食品高校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更多任务、彰显更大作为、不负伟大梦想。
“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核心技术买不来,也换不来,必须靠自己攻克出来”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如何夯实基础研究这一基石,成为我国食品科技界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基础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才能带来关键技术的创新;只有关键技术的创新,才能带来工艺、装备、产品的创新。”孙宝国认为,做基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科学研究、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基础的科学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而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很大,且研发周期长,这需要相关科研人员能够耐得住寂寞。
“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孙宝国强调,人才培养是一个关键问题。若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没有 的科技人才,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人才是不成的。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要形成一个体系。“我们过去常说‘十年寒窗’,但培养 的基础研究人才,仅有‘十年寒窗’的时间还不够,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宽广、坚实的基础面,更要有科学精神,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要能够耐得住寂寞。这也是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孙宝国谈到,相对来讲,基础研究见效慢,许多基础研究的成果很难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希望国家从长远战略层面出发,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卡脖子’问题不是现在才有,而是一直就有。”孙宝国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面临各种“卡脖子”问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腾飞,我国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食品供应链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我国作为动物源食品和豆类食品进口大国,在国际 中食物可持续供给面临重大挑战,暴露出我国食品科技的重大短板。迫切需要依靠食品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
孙宝国强调,必须牢固树立这样的理念: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拿市场换不来的,必须依靠自己研发出来、攻克出来。孙宝国以自己的专业研究举例说明,“30年以前,含硫香料一公斤的售价是16万元,即每克产品元。而通过自主创新攻克了‘卡脖子’问题后,每公斤含硫香料产品的成本降至不足元。也就是说,国外企业用超过倍的价格将产品卖给我们,从而获得了高额垄断的利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要在加工制造等5个领域 发力”
谈及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孙宝国认为要从以下5个领域 布局:
一是在食品加工制造领域,实施优质化、营养化、健康化、绿色化食品加工制造升级工程;重点开展食品加工制造的基础研究,解析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生物学基础、物性学基础、数字化基础以及组分相互作用与品质调控机制;加强新材料、大数据等技术与食品加工制造的融合,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共性关键技术。
二是在食品营养健康领域,聚焦食品营养健康基础研究、营养健康食品创制关键技术和产业链集成创新,系统研究食物营养成分、功能因子的协同作用和健康效应及其与人体、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是在食品生物工程领域,重点开展合成细胞工厂全局优化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全新营养化学品、功能食品及配料,构建以资源充分综合利用为特色的食品生物工程关键技术体系。
四是在食品加工智能装备领域,重点突破食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多维原位感知等装备关键技术,突破杀菌、提取分离等关键装备智能化,重点研究关键技术装备及产业化示范,构建食品装备新型制造体系。
五是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聚焦食品安全全链条过程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重点解析个性化食品加工中特征组分效应变化机制与质量品质调控机理,揭示新资源中不良因子及食品加工中危害物形成与调控机制;突破高、精、廉,自主可控的食品质量安全速测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危害物非靶向智能识别技术;研发融合大数据、组学和无损检测等新技术的新资源及食品真实性鉴别与溯源技术体系;构建“新兴”组分和食品新业态全程质量安全智慧监控技术及AI智能控制平台并进行集成示范。
“新时代,既要在食品学科纵向深耕,又要同时在多个学科间横向迁移”
食品科技工作者未来将向哪些方向发力?“新时代,我们既要在食品这一学科纵向深耕,又要同时在多个学科间横向迁移。”孙宝国指出,食品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不是单一的科学研究,需要科技界与产业界的有效对接,更需要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基因工程、智能制造、生命科学、互联网、数字经济等多学科的融合发展。在孙宝国看来,学科交叉创新成为核心推动力,也已成为各国抢占未来食品科技高地、争夺未来食品工业发展话语权的发展重点。要以学科交叉打破壁垒,用跨界思维实现创新发展。
“新时代,还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