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工程大学聚力四个面向,做强高质量

脸上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bdfal/180118/6007551.html

迈入新时代的十年,武汉工程大学围绕“四个面向”,聚焦国家战略和湖北省产业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整合学校优势科研资源,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为湖北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磷石膏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一直是世界级难题,全球综合利用率不到8%。去年10月,湖北三峡实验室进入实质运行阶段,即瞄准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这道世界级难题,力争两年内将湖北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最终实现零排放。

湖北三峡实验室由兴发集团联合中科院过程所、武汉工程大学等10家单位组建而成,武汉工程大学教授池汝安担任主任。10家参建单位共有47个相关科技平台,其中国家级平台14个。通过联合科研攻关,研究成果在荆楚大地开花结果,赋能长江大保护战略。

优化科创体系,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湖北三峡实验室实景。

武汉工程大学实施特色强校战略,坚持“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化工行业”的服务面向,以“大化工”为主线,建立“一主引领、四轮驱动、多极协同、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新格局。

将金、银这样的贵重金属细化成纳米级的金粉、银粉,这项技术突破了国外尖端纳米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限制。武汉工程大学该项专利作价万元入股兰州一家公司,成功实现高质量专利的技术转化。

一项专利转让就让姜兴茂教授和他的研发团队获纯利润万元,在校内外引起不小的震动。

“利用创新和人才资源优势,推进矿物加工行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是武汉工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武汉工程大学校长王存文表示。

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出澎湃动能,学校科研创新活力日盛,科研成果日益丰硕。

在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实验室内,洪汉玉教授演示最先进的气动光学效应校正算法:处理图像只用了1秒多,屏幕上原本模糊的灰绿色块,立刻变成清晰的房屋和水田,连房屋屋脊的纹理都清晰可见。

“我们的技术就像给高速飞行器做‘矫正手术’,有了‘火眼金睛’,图像清晰度和能量集中度提高到0.8以上,比原有方法提高了20%!”洪汉玉兴奋地介绍。他主持的项目连续6次在我国高超飞行器气动光学效应校正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专项资助,带领团队打破欧美等发达国家长达50多年的技术封锁。

科创体系持续优化,科技人才精英辈出。今年9月,武汉工程大学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人才项目,资助经费万元。这是学校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代表着国家对于武汉工程大学科研实力的高度认可。

坚持开放办学,“朋友圈”越来越广

武汉工程大学实景。

今年暑假期间,武汉工程大学组织27名化工、环境、食品专业教授博士深入湖北宜昌,分批深入10余家企业,提供科技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等6项基础服务,对企业安全生产、环保工作进行“体检”和“问诊”,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把脉定向。

“这次社会实践机会难得,企业需求与所学专业适配度很高,教授博士们全心投入实践,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赵喜红说。

多年来,武汉工程大学坚持开放办学、协同育人、依法治校,主动对接和服务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校地校企融合发展格局,切实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副总”和“院士专家企业行”项目的组织选派工作,从年开始,学校已有81名教师成功入选了“院士专家企业行”和“科技副总”,为湖北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人才和科技支撑。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彭永利自受聘“科技副总”以来,一手抓好繁重教学任务,一手抓好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先后以企业为完成单位、联合申报发明专利2项。目前,用于EDI水处理设备的阴离子膜和阳离子膜2项新产品均已初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进行小批量生产和应用。

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武汉工程大学对外办学层次不断提升,与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5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签订校政、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个,其中,与武汉市、荆门市、黄冈市、潜江市、重庆市长寿区共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组建“湖北磷产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联盟”,与兴发集团共建兴发矿业学院,与人福药业共建“制药工程”联合实验室,与华为、百度等企业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实现了省内地市州全覆盖、省外重点布局的空间合作格局。

构筑科研平台新高地,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

武汉工程大学实景。

一连串亮眼数据镌刻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履。近年来,武汉工程大学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39个。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项,其中重大重点类项目26项,第一单位获批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双双实现零突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项,年专利转让数位居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将科研平台打造为科技创新的高水平动力源,以学科为龙头,围绕学科建平台,围绕平台建团队,科研资源投入在平台、重大成果产生在平台、核心团队形成在平台。

面向化学及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广阔需求,武汉工程大学膜科学与技术团队始终将碳化硅分离材料及装备作为研究方向,十年如一日。该团队碳化硅陶瓷膜制备成套技术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8项专利作价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潘志权教授团队研发的科研成果“难选胶磷矿多功能基协同自组装高效浮选药剂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被认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在湖北多家化工企业得到转化,产品远销贵州、四川等省份,为我国胶磷矿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地处光谷腹地,学校主动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跨学科跨行业组织科研力量积极与省域万亿级产业集群企业精准对接,打造校地、校企产学研紧密联合体……武汉工程大学多措并举拓宽产学研渠道,推动一批能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实现“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国际有声誉”。

学校还坚持以文化自信为基础,探索人文社科理论创新。张三元教授著述的《大道不孤: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成为中宣部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撰文:万莉莉陈思)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