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刊发于年4月25日《贵州日报》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断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坚持将党建引领融入中心工作、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管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乡村振兴融入办学宗旨,四个“坚持”融会贯通,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实现了改革发展的良好开局。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大门。姚源清摄
党建引领融入中心工作
学院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及对外交流合作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党建融入大局、服务中心、推动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切实解决好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的问题。
——深化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创新培养方式。各级党组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扣“三大战略”主攻“四化”“五张名片”调整专业结构,结合各系自身特色专业优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强化“五育并举”,不断培养出得来、学得好、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永久牌”技能型人才。
——深化党建工作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助推产品研发。学院坚持党建引领,结合贵州“一县一业”产业发展思路,扎实推进科学研究与地方产业同向同行、融合发展,深入开展应用型技术研究,不断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把成果写在乡村振兴热土上,建成乡村振兴研究院、黔菜研究院、正大黔菜研发中心、薏仁米研发中心、果酒研发中心、食用菌研发中心、生态特色食品产教融合研发基地、贵州省高等学校食品资源安全生产技术与综合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等生态特色食品研发机构,形成了生态特色食品、生态果酒饮料、药膳食材加工、黔菜文化、黔菜菜品、黔菜产业等研发团队。
——深化党建工作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学院党委坚持“三为服务”(为政府谋思路、为企业谋项目、为百姓谋幸福)和“六方融合”(政府+学校+企业+农户+金融+销售)发展理念,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模式。
——深化党建工作与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加强文化建设。学院党委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体系,构建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创新实践载体,充分利用文化艺术类专业和人才资源优势,深入推进红色文化、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文化艺术进社区、进工厂、进校园、进农村、进军营,为文化振兴助力。
——深化党建工作与对外交流合作相结合,推动产教融合。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开放办学理念,把产教融合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以大党建工作思路带动对外交流合作工作,形成工作闭环。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通过把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学院迎来了快速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学院“坚持‘五个结合’扎实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入选省委教育工委年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最佳案例。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行政第一党支部在年度省直机关“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星级党支部”、省直机关“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评选中荣获“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星级党支部”。该党支部以“‘四好’机关作风建设工程(四好: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为载体,不断提高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质量和水平。而这只是学院党支部建设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助力工程、乡村振兴靓化工程、乡村振兴共建工程……每个基层党支部都有创新载体。学院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一个总支一个特色、一个支部一个亮点、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党建创新主题实践活动,实施“党建创新工程”,让每个党支部都成为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
思政教育贯穿日常管理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举办“浓浓墨香迎新春——现场写春联送祝福”活动。潘慧明摄
“各系值班老师要深入学生宿舍和同学们交朋友”“行政值班人员要走出办公室值班”“服务人员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服务工作”……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每一天,学院值班领导都要召开值班会议,布置当天的值班工作。
学院坚持全员育人,实施全员值班制度,院党政领导带头与管理人员、教师一道入住学生公寓,深入学生班级、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及田径运动场等值班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每天24小时至少有1名院领导带队值班。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老师引导学生上好晚自习。形成了院党政领导带头,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值班制度。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学院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形成了“三纵三横,六位一体”和“七进八联系”的一盘棋思政工作理念。
“三纵”即:时间链、管理链、成长链。时间链要求不同时间节点要合理安排不同内容的思政工作,做到时间上无缝对接。管理链即打通各个层面管理环节,形成由院党委—思想政治工作职能部门—系部党总支行政—共青团(学生处)—班主任(组织员、辅导员)—学生干部等6个层面组成的管理链条,做到管理人员上无缝对接。成长链即招生—培养—就业。围绕贵州产业发展开展招生、培养和就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环节开展,做到学生成长环节无缝对接,实现立德树人。“三横”即:十个阵地、六个抓手、三个环节。“十个阵地”即:思政课、红色图书角、党校团校、校报校刊、网站、国旗台、橱窗、LED展示屏、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周周演”艺术展示平台。“六个抓手”即:深化诚信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文明修身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三个环节”,即宿舍—食堂—教室,这是支撑学生成长成才的硬环境,是保障性工作,是服务育人的重要环节。
“七进”即要求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其中院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1堂思政课或形势政策课,每周至少“面对面”接触学生1次。“八联系”即院领导及中层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党支部、联系一个系部、联系一个班级、联系一间宿舍、联系一名学生、联系一名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联系一个帮扶点、联系一个企业。
通过“三纵三横,六位一体”和“七进八联系”一盘棋思政工作理念的实施,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主动联系群众、关心群众,为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主动了解学生动态,解决学生困难,把握思想脉搏,引导学生成长,打造良好的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抓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
“就算我牺牲了,也是很光荣的,是为革命而牺牲,是有价值的,在任何情况下,我是不屈不挠坚决指挥自己部队与敌人战斗到底,一直把敌人消灭尽为止。”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学院联合“学习强国”贵州学习平台举办“黔青诵·诵读红色家书”活动。一封封红色家书,娓娓道来的是家常,是情感,更是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字里行间,学院师生们感受到了“红色革命家书”的深沉与力量,感受到了时代伟人、革命烈士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
《半条被子的故事》《狱中传单》《十块银元》……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充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网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五进”工程,组织编辑了《红色文化诵读集》。全院各班级学生,每日第一节课前,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十分钟站立式大声诵读1至2篇《红色文化诵读集》中篇目。
琅琅书声传雅韵,莘莘学子继嘉风。学生每日清晨课前十分钟集体起立诵读红色文化经典,已经成了学院各班级的“课前仪式”。通过每日课前早读的形式,引领广大师生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把党的伟大精神传承好、发扬好,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实现新引领。
红色是最鲜亮的底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加强红色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通过“黔青诵·诵读红色家书”、每日“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歌曲传唱、红色文化墙、讲述红色故事等载体,学院总结提炼出“十个一红色基因赓续工程”,即唱一首红色歌曲、跳一支红色舞蹈、办一场红色美展、做一个红色食雕、建一个红色书角、编一本红色教材、读一本红色书籍、看一场红色电影、建一条红色长廊、讲一个红色故事。
在学习中领悟,在继承中发扬。如今,依托红色文化诵读活动,学院正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教育成为薪火相传的“根”和“魂”。
广大师生从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更加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乡村振兴融入办学宗旨
美丽校园。陈昌梦摄
2月12日,学院乡村振兴案例入选教育部职成司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征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职业教育频道《梦开始的地方》栏目播出。该案例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品创新等方面,对学院近年来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做法进行了全面总结。
学院党委成立以来,就旗帜鲜明地把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融入办学宗旨,把办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作为发展目标。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担当也是责任。学院扎实推进改革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融合发展,在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担当作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产业模式。
同样在今年,春季学期刚开学不久,赫章县相关职能部门就给学院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赫章天麻,请学院师生帮忙研究怎么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近年来,在助推地方产业发展上,学院已经成功研发了剑河菌酱、李子白兰地、南瓜白兰地、薏仁米茶等特色产品。其中,剑河菌酱成果已经得到转化,并成功推向市场。
提到剑河菌酱,从年12月25日与剑河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效机制,共同推动剑河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到年1月28日菌酱的成功上市,开启了贵州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样板。一年多时间,学院充分调动优势资源,经过20多次试验,最终成功研发出了四种口味的菌酱产品——牛肉菌酱、鸡肉菌酱、猪肉菌酱、泡椒鸡肉菌酱。菌酱的成功上市标志着为剑河县本土培育了一家工艺先进、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实现了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闭环,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实现了剑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突破;同时也是学院坚持初心使命的体现,为产教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在贵州省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菌酱研发所形成的成果申请了2项国家专利。双方还在前期的深度合作基础上,拿到了贵州省第一个也是当前唯一一个菌酱企业生产标准。
有关领导在菌酱揭幕仪式上,对学院的乡村振兴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菌酱的成功上市,体现了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菌酱产品的推出,在全省开了一个好头。”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学院将树牢“黔字号”办学理念,紧扣“四新”主攻“四化”,坚持“三为服务”和“六方融合”理念优化专业布局,围绕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展“黔字号”人才培养、加强“黔字号”产品研发、推进“黔字号”产业孵化,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何兴发刘丹施辉相
编辑何雯
二审高纬时
三审李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