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9月份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团体标准《老坛酸菜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技术规范》之后,近日,中国调味品协会公示了团体标准《老坛酸菜》征求意见稿,公示日期截至年11月20日。
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规定了老坛酸菜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检验方法等,要求相关企业应用于老坛酸菜的生产、检验和销售环节。
其中,感官特性应符合以下要求:
色泽:呈青绿色或黄绿色。
气味:具有乳酸菌发酵酸香气味,无异嗅。
滋味:具有乳酸菌发酵酸香风味,无异味。
状态:无霉变,无霉斑白膜,无肉眼可见外来杂质。
理化指标应符合以下标准:
面对该标准,
有网友表示:来晚了!
也有网友表示,
这样的标准规范,很有必要!
还有人呼吁:
更多食品也需要这样的严格标准!
1
建立起规范、可控的标准体系
才能推动行业发展
老坛酸菜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在消费者中有大量拥趸。中研普华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酸菜市场年需求量为万吨至1.5亿吨,正处于增量阶段。
年,我国酸菜市场规模达到83.3亿元。若算上上下游的附加产业,酸菜市场空间更加广阔,预计仅酸菜鱼产业规模在年就将达亿元。
不过,整体来看,老坛酸菜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生产加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企业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不齐,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存在安全卫生问题。
许多人仍然记得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土坑酸菜”——在一个露天土坑内,工人们穿着鞋或光着脚在酸菜上踩来踩去,还随手丢弃刚抽完的烟头,这等卫生状况引发了人们极大的担忧。
受该事件影响,涉及“老坛酸菜”相关的企业数量也在减少。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酸菜相关企业2.67万家。年上半年,我国新增酸菜相关企业家,同比减少29.42%。
可见,“土坑酸菜”伤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对个别大牌食品企业的基本信任,对整个酸菜行业乃至上下游关联产业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起规范、可控的标准体系。标准化是食品质量的基础保障,也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从某种角度上说,没有高水平的标准,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
中国调味品协会公布团体标准《老坛酸菜》征求意见稿,无疑是在为老坛酸菜食品安全做“加法”。这有利于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推动整个行业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2
餐企在做标准化的过程中
成本卡是绕不开的一环
作为餐饮行业从业者,也应该自觉自主地坚守食品安全底线,并不断提高自己企业食品的标准和要求,让消费者吃上更健康更安全的食品。
餐饮企业在做标准化的过程中,制作菜品标准成本卡是绕不开的一环。而将成本卡的落地的过程,就是餐饮标准化从纸上谈兵变成真抓实干的过程。
对于菜品标准成本卡,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菜品配方”,它的核心更多的是为了给企业树立一套给顾客提供更好体验,以及生产、制作、加工和成本核算的一套标准,也是一个企业精进的方法。
它能够给顾客更好的体验。成本卡明确了一道菜的各种原料用量,这是出品标准化的前提,它保障了“千店一味”、“千次一味”。
其次,让餐厅员工工作方向更明确。成本卡除了以条目方式列出原料构成外,还包含菜品SOP。也就是说,除了原料清单外,还包含器皿清单、砧板标准、打荷标准、制作规程、技术要求、摆盘标准、标准出品照片、质量要求、上菜注意事项等,是一道菜品全部操作流程详解。有了这些标准之后餐厅各部门工作也就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另外,让成本管理有数据可依。成本卡明确了各项物料的用量,是进行菜品成本和毛利核算、损益分析的重要依据。
3
餐饮企业如何让成本卡更快落地
实现标准化
然而,餐饮企业想要将成本卡落地,实现标准化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和工作。
而餐厅的菜品众多,制作起来本身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且制作完成后,也并不是一劳永逸,需要根据餐厅的实际经营情况做出相应调整的。
除此之外,制作了成本卡后企业员工如何按标准去执行,需要有专门的人或团队去管理和督促,将标准化变成企业经营的常态。
这些光靠人是很难做到位的,必须借助系统工具来进行辅助管理,有了精准的数据做支撑,成本卡才能更快、更准、更稳、更好地落实到位,企业才能由人的管理转变为系统管理,进而实现快速发展。
餐链成本精细化管理解决方案是以餐企的成本卡为基础,集成本管理思想、方法、工具于一体的,可以快速帮助餐饮企业捕捉成本管理漏洞,找准毛利提升的入口与方法。它让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有法可依”,同时也有利于“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管理需要流程来支撑,流程落地需要数据来衡量。餐链用精准的数据让餐厅看清管理现状,毛利高低,哪些原料挣了钱,哪些原料吃了亏,餐链都会用最小颗粒的数据来呈现,从而帮助餐厅更快更准地发现问题,找到进步的空间。
餐链,帮助餐饮企业不断升级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的管理,高标准、高要求、精益求精地完善每一个细节,夯实基础,发展壮大。
对于食品安全标准,你有什么建议呢?欢迎在评论区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