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减少浪费要食物:加强食物供应链减损科技创新的建议
观点摘要:食物供应链是连接田间(产地)到餐桌(消费)的重要桥梁。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重点是实现全链条高质量供给。我国是食物消费大国,也是食物浪费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我国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22%、17%、8%和11%,产量年损耗达2.76亿吨,产值年损失近万亿元,折合约为全国GDP的1%。从落实大食物观的系统思维来看,要树立“节约就是增产”的意识,迫切需要在强化反对食物浪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基础上,加强重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全方位全链条提高食物链减损科技创新水平,大幅度减少食物链的浪费与损耗,向产后损耗要食物,缓解食物安全压力。
一、减少食物产后损耗的意义重大
(一)有助于提升食物全量供给能力。我国生鲜食物产量巨大,消费需求旺盛。年,我国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主要生鲜食物产量分别达到6.83亿吨、7.49亿吨、2.87亿吨、万吨和万吨。但生鲜食物产后供应链科技研发及其产业化进程依然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产后品质劣变和损耗严重。根据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和农业农村部年研究报告,我国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22%、17%、8%和11%,产量年损耗达2.76亿吨,产值年损失近万亿元,折合约为全国GDP的1%。
(二)有助于节约农业生产资源。18亿亩耕地是粮食安全的“红线”,我国耕地安全形势严峻,按进口农产品折算,全国耕地资源缺口高达7亿亩。生鲜食物产后损耗严重,相当于间接浪费大量耕地和其他生产资源。以果蔬为例,产后年损耗量相当于约1亿亩土地的产量。
(三)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食物稳定供给功不可没。随着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出现导致疫情加剧,道口关闭、货运人员管控、社区封闭管理等越加频繁,更加凸显了增强食物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特别是亟待加快食物供应链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保证供应的及时性、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我国食物供应链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食物冷链物流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开展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示范应用的一体化研发,针对食物产后贮藏物流过程品质劣变腐败和包装废弃污染严重等核心问题,围绕保质减损增效的目标,通过“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和实施,形成了“三新三减三增”的科技成果,显示了科技支撑产后减损的巨大潜力。
一是明确了“新理论、新原理、新认知”(即“三新”)。重点在采后品质劣变及其调控机制上取得了突破,揭示了果蔬芳香、质地等品质形成机制及其调控靶点。研究阐明了DNA甲基化是低温对芳香品质劣变的主要机制,为精准温控防止品质劣变提供了一个新策略。研究发现了LOB是同时维持质地和风味的核心基因,沉默该基因使常温下果实软化进程延缓了近3倍,且番茄红素含量增加了60%,同时不影响果实的正常成熟软化。LOB的研究结果回答了30多年来学术界一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