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敦煌文化,黑科技革行业的命,良品

如何识别白癜风症状 http://pf.39.net/bdfyy/zjft/140325/4360247.html

江小桥宣生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穷困潦倒的王道士在偶然之中打开了敦煌藏经洞。

当整齐排列的经卷文书、庄严肃穆的佛像雕塑和色彩丰富的壁画重现人间之际,粗通文字的王道士感受到了来自于神圣信仰的虔诚同时,一场瑰宝的劫难悄然开启,但一幅辉煌的文化图景也就此展开。

今年是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周年。当下的我们,又该如何阅读、诠释、传承?

“飞天”回归记

年初春,敦煌空旷街头的刺骨寒风中出现了一位欧洲探险家,他的名字叫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他从楼兰遗址启程,穿过冰冻的罗布泊,从阳关进入敦煌。

在一座看起来被洗劫一尽的佛像之间,斯坦因发现一名姓王的道士,对他总是报以好奇的眼神。“他看上去很奇怪,很紧张,很害羞,不时露出老奸巨猾的神情,非常难以应付”。当斯坦因讲起自己如何尊敬玄奘,如何从印度出发,跨越深山和荒漠,追寻玄奘曾拜访和描述过的寺庙遗迹时,斯坦因获得了他的信任,并被带入佛窟内仅容一人的洞穴——藏经洞。

当看到这堆足足10英尺高,体积大概有立方英尺的经卷时,他惊呆了。一段漫长的、包含着多个民族文化交融的远古历史,就要向他呈现自身。他以四个马蹄银,从王道士那里购得了个装有汉、藏文写卷的“正规包裹”,以及大量装有美术品和非汉文文献的“杂包裹”,一次运走了24箱材料。

没有人想到这件事的意义——毕竟,在整整7年之后,“敦煌学”一词才被发明出来。因为斯坦因和尾随他脚步的来者,英国与法国在内的欧洲地区一度成为这一迷人东方文明的研究重地。

陈寅恪曾如是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但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学者或远渡重洋,调查抄录敦煌文献,或万里西征,考察保护敦煌石窟,也产生过学术发展的灿烂时代。西方学者所擅长的各民族语言文字材料和印度、伊朗等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中国学者所擅长的汉学研究相互交流。远去的经文,与莫高奎流光溢彩的笔画相得益彰。

敦煌学,曾经是世界的敦煌学。随着国力的强盛,敦煌文化研究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