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山东省食品工业发展报告揭秘行业

年12月14日,山东省食品工业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发布会在济南南郊宾馆顺利召开。顺应“大食品、大健康”发展趋势,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饮食需求和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加快实现山东省食品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是新时期山东省食品工业面临的主要任务。

山东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郭友武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省食品工业取得了四大变化、六大成就,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山东食品工业要重点从“一带一路”、从初级食品产业向中高级食品产业迈进、从初级加工制造业向中高级加工制造业迈进。

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省食品工业发生重大变革的40年。改革开放4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食品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奋斗,我省食品工业从弱小到强大,食品产业体系、管理体制、消费模式、企业组织架构等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取得了标志性成就。改革开放,带领食品产业跨入新时代。

一、主要变化

(一)工业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1.食品工业体系健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省食品工业已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4大门类,17个中类,46个小类门类齐全完整的体系。

2.食品产业体系完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省食品产业体系形成了集生产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系统。通过对食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解决农业资源的市场配置和食品的有效供给问题,带动了农业和流通业发展。

3.产品结构体系合理。改革开放四十年,通过不断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我省食品不仅在数量上、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食品品种少、结构单一、档次低的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消费变化的新追求不断调整和改变产品结构。

4.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健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省食品工业质量管理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普遍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或通过了ISO、HACCP、ISO等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出口企业有不少通过了ISO、BRC(欧盟认证)、HALAL(清真认证)。

5.标准化体系更加完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省食品行业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联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不少企业已成为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分标委秘书处。对于促进技术进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改革四十年来,我省食品行业积极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制度等方面破除体制性障碍,形成具有时代特色、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形成了国家级、省级、行业三级人才队伍体系。

(二)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省食品工业管理体制实现由计划经济时代的条块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转变。改革初期,食品生产从原料供应、生产计划、产品销售价格等方面,完全由政府决定,实行了严格“条块分割”行业管理模式和“九龙治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计划经济时代的食品行业管理体制彻底破除,政府职能由单纯依靠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依法行政转变,由管资金、管项目向服务企业转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

(三)我省市场消费发生结构性调整

突出变化:一是消费结构变化,二是消费模式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省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和食品消费模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食品消费结构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以低档产品消费向中高档产品消费转变,肉蛋奶类产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方便食品等深加工产品以及进口高档食品消费成倍增加。食品消费呈现多样化,注重食品营养、绿色、养生、养颜、健康,对食品安全及色、香、味、型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食品消费模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逐渐由“生存性”向“享受型”转变;由传统实体店购物消费方式向快捷便利的互联网购物消费方式转变;由大众消费向个性化消费及注重食品文化消费、互动体验消费方式转变。

(四)企业运行模式发生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省食品工业抓住了企业改革改制的牛鼻子,积极推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造,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实现了国家、企业、员工互利共赢。

改革开放初期,我省食品生产以国有、集体企业为主体,乡镇(社)食品企业占比小。年全省公社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3亿元,其中:轻工系统产值占全省42%、粮食系统产值占比21%、商办食品企业产值占比19%、供销系统食品企业产值占比3%、乡镇(公社)食品企业产值占比仅为9%。国有及集体企业在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固有模式的羁绊,企业缺少自主经营权、责权利不明、大锅饭的分配机制导致活力不高、生产效率低下。很多城乡食品供应紧张,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乡镇食品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和县域食品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成为城乡经济市场化改革和以工哺农的先导力量,起到了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乡镇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在增加市场供给的同时,也大大推进了国有食品企业改革的进程。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10年间,我省95%以上国有及集体食品生产企业实现了股份制改造或实现民营。到年,我省食品工业企业已普遍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约50多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真正实现了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二、主要成就

(一)生产与效益持续较快增长,食品产量大幅度提高

年~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到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余家,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年主营收入亿元),约占全国食品工业主营收入16%;预计实现利润亿元(年利润.6亿元),约占全国食品工业利润12%;预计出口额亿美元(年出口额.15亿美元),约占全国食品工业出口总额24%。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额和出口额三项指标26年保持全国首位。四十年间,主营收入增长了倍,利税增长了倍。谷物磨制、食用植物油、畜禽屠宰、肉制品、水产品及鱼糜制品、果蔬制品六大产业主营收入均超过千亿元。到年,精制食用植物油、冷鲜藏肉、啤酒、葡萄酒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小麦粉、酱油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白酒、罐头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冷冻水产品、乳制品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二)技术进步力度逐步加大,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八五”以来,我省高度重视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工作,持续增加技改和研发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新建扩建了一大批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先进的项目,培育发展了一批具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示范企业,为我省食品工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啤酒、葡萄酒、淀粉糖(功能糖、醇)、食品添加剂等行业的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畜禽肉制品、冷冻调理食品等行业的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食品行业不断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发挥国家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作用,攻克了一批制约产业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推动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食品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为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到年,有26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家企业被认定为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8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三)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食品质量水平稳定提高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品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了《山东省食品工业“八五”发展规划》《山东省食品工业“九五”发展规划》《山东省食品工业“十五”结构调整意见》《山东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山东省白酒工业(啤酒、葡萄酒、乳制品)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山东省粮油加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我省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山东省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山东省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山东省葡萄酒、白酒、啤酒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山东省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推动了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加快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初加工产值占食品工业产值的比重大幅下降,精深加工和名优食品产值的比重大幅增加。年与年相比较,初加工产值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5%左右下降到45%左右,深精加工制成品产值由20%左右上升到50%以上,名优食品产值由8%左右上升到30%以上。到年,全省食品行业有个产品获山东名牌产品称号,11家企业获省长质量奖称号,80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含法院判定数量),件商标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8个食品品牌入选年中国最具价值榜单,1个食品项目入选年中国工业大奖。

(四)龙头骨干食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重点行业和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八五”以来,食品工业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企业集团发展意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名牌产品为支撑,以优势企业为依托,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发展跨产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形成了一大批生产规模较大、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品牌知名度较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了全省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到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食品工业企业(集团)达到多家,其中山东六和、临沂金锣、西王集团、青岛啤酒、渤海实业、香驰控股、诸城外贸、得利斯、烟台张裕、山东鲁花、龙大食品、阜丰集团等12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8家企业入选年中国制造业强榜单。粮食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畜禽屠宰加工、肉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六大优势行业预计主营收入达到亿元,占全省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6%。在抓好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的同时,以骨干企业(集团)为龙头,以园区为依托,积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目前,全省已形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18个特色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食品工业18%。

(五)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省外投资和兼并重组力度不断加大

年以来,食品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我省重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技术、资金、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等优势,抢抓机遇,通过兼并重组、控股经营等生产经营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实施低成本扩张,提高了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目前,青岛啤酒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家啤酒生产基地;阜丰集团先后在6个省区投资新建、兼并重组,建立了味精、谷氨酸、黄原胶生产基地;鲁花集团在6个省先后投资建立了食用植物生产基地;渤海实业在全国六个港口建立了食用油生产基地;临沂金锣在四川、黑龙江、内蒙等省区建立了生猪、禽类屠宰加工基地。烟台张裕、龙大、得利斯、荣成泰祥、好当家等重点龙头企业在省外投资建厂、兼并重组及合作经营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食品行业对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十五”以来,积极利用国家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优惠政策,遴选了一批能耗(蒸汽、电、水)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淀粉加工、肉类加工、酿酒及发酵等行业的重点企业,组织申请国家专项资金,逐步培育了一批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示范企业,总结推广示范企业经验,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原料利用率和副产物、废物、废水的综合利用水平,不断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推动食品行业与环境、文化等领域协调发展。目前,我省淀粉及淀粉糖、酿酒、味精、柠檬酸及食品添加剂等骨干企业利用糟渣、废物、废水开展综合利用,生产蛋白饲料、有机肥料和提取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了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解决了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并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等行业对下脚料利用和废水处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发展展望

(一)主要机遇

1.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人口增长,食品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支出的逐年增加,国内对食品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趋势,食品消费总规模持续扩大,拉动食品工业保持平稳健康增长。

2.食品工业发展基础较好。经过40年的持续发展,我省食品工业门类较齐全,基础较雄厚,产业经济总量连续二十五年居全国首位,畜禽屠宰加工、肉类加工、果蔬加工、淀粉及制品加工、啤酒、葡萄酒六大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首位。我省入选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居全国之首,技术装备整体水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3.食用农产品持续稳定发展。我省是农业大省,花生、蔬菜、水果、水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畜禽养殖量及蛋奶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近几年来,我国主要食用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品种品质优良,为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

4.各级政府重视食品工业发展。发展食品工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出路之一。各级政府不断出台扶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有力推动当地食品工业发展。

(二)主要挑战

1.转方式调结构有待加强。目前我省食品工业属于资源依赖型的粗放型增长为主,精深加工、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占食品工业的比重仍然偏低,食品工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2.资源节约和节能减耗任务艰巨。多数中小食品企业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行为属于被动型,技改投入普遍较少,单位产品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较高,资源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3.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除青岛啤酒、烟台张裕、鲁花、西王、保龄宝、好当家、泰祥、龙大、得利斯、国井、景芝等重点龙头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研发队伍和较强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外,目前多数中小食品企业对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应用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开发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4.市场竞争力亟待增强。多数中小企业在管理、市场、科技、品牌等方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劳动力、原辅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企业融资成本增加,生产的要素成本日益上升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甚至处于亏损边缘。

(三)发展重点

食品工业作为制造业中传统产业,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我省食品工业的规模、总量均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因此,作为山东省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对促进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食品行业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用“四化”,推进“四提”,实现“四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食品产业新体系,提高食品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全面实现我省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目标。

1.技术创新驱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创新优惠政策,切实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到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等技术创新平台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水平,在产品开发、技术工艺、生产装备、食品安全、资源利用、节能减排、“两化融合”、“互联网+”等重点环节,加快推进食品行业向安全、优质、健康、营养、方便化、功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研发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新资源食品、营养强化食品。重点培植水产品、焙烤及方便食品、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产品、果蔬加工及饮料制品等领域产品;改造提升以小麦、玉米等大宗产品为原料的粮食加工产品和以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调和油等为主的食用植物油等领域;规范发展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发酵乳和配方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等多风味高附加值的乳制品,以及白酒、啤酒、葡萄酒等酒类产品等领域。

2.新兴产业带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落实技术改造贴息政策,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带动食品产业转型发展。瞄准国内外市场发展新趋势,把握我省食品行业发展新特征,围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新任务,实施高端高质高效新战略,抢占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开发新高地,运用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食品产业,提高新资源食品开发利用,推动智能化工厂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可靠性。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水平,全面实现改造提升旧动能新要求、新目标

3.新业态服务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紧抓实施“中国制造”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培育壮大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食品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促进服务要素对食品产业链的嵌入和提升,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空间,创新完善服务型制造业新体系。鼓励将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鼓励食品企业开展全流程解决方案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逐步实现由单纯生产型向价值链高端的个性化制造服务型转变。推进面向产业集群和中小微企业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基础工艺、基础材料以及生产、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融资众筹、检测、计量等服务。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培养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激发新活力,增加新动力,补短板、去不足,实现我省食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质增效新跨越。

4.质量品牌引领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积极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实施品牌基础建设工程、供给结构提升工程、需求结构升级工程和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提高自主品牌拥有量和社会认知度、知名度,加强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管理意识,创造新市场、引领新消费,实现新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