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信息技术领域为产业发声
导读
2月25日晚,在平昌冬奥会的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惊艳亮相,这8分钟的视频,凝聚了我们的科技力量,向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中国,也彰显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在这8分钟内,我们看到了国宝熊猫、看到了龙凤呈祥、看到了与人类翩翩起舞的智能机器人,还看到表演用的LED屏幕、遥控设备、演员身穿的可自行加热的石墨烯材料的演出服彰显了中国技术,看到了红灯笼、茉莉花、京剧被高铁、共享单车、网购等新的影像所替代......在这短短的8分钟,背后有着数不清的中国制造“黑科技”。
视频8分38秒,请在WIFI下播放
2只大熊猫木偶
在表演中,目前国内最大尺寸的两只大熊猫木偶始终在场内翩翩起舞。这两种木偶刚开始重达七八十斤,最初,演员们身着木偶服进行轮滑表演,压力非常大。
据工作人员介绍,熊猫木偶的材料在人造纸藤、天然白藤、竹篾条、铝合金丝、碳纤维条、PVC仿真藤条等多种材料中经过反复尝试,进行了上百次测试,最终确定了使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条相结合,配合LED灯的制作工艺。最终,通过后期的不断改进,最终版木偶高达2.35米,重量仅有20斤,比初期版本轻了几十斤。
24台智能机器人
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机器人在场内飞舞。据介绍,这些机器人不但要完成了自己动作编排,更要与演员、地面投影进行联动表演,同样实现了技术领域的升级创新。这就对智能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演员和机器人之间有频繁的穿梭互动,又要在演出场地内的灯光干扰下进行,就需要机器人要看得远、看得清,同时用最短的时间做出判断,并迅速做出适应和调整,让机器人导航更加精准;同时,相比常用的工业机器人,此次的“演员”机器人动作更复杂灵活,包括完成行进中旋转、摆动,配合演员做出些花哨的动作等。
据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达到“机器人一上来就和演员进行合练”的效果,研发团队只能在现场一边调、一边试、反复去修正磨合,渐渐地,当导演团队提出路线动作修改建议时,研发团队便能够迅速地做出调整,跟排练团队快速配合。
24面大冰屏
在场内,我们还看到了24面大冰屏,它们由智能机器人操作,与轮滑演员精准互动,并为我们展现了国家大剧院、长城、鸟巢、中国高铁建设等场景,按照导演团队的要求,单屏幕尺寸达到1.5米的跨度,两块屏长3米,以难稳定。此外,LED屏越长,颜色的一致性越不好,到后面的灯颜色就不一样了。
为了参与八分钟演出,想要这么稳定,必须把背后的卡槽做好,结构非常精密,卡槽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微米计算。因此,主创团队为了保证屏幕可以抗风扛冻,所有屏幕都经过了风洞和冷库测试,达到了风速每秒15米的要求。最终,不仅生产出了规格更高、工艺更完善的产品,也同步实现了工艺的升级更新。
两套视觉仿真系统
在整个排练过程中,想要表演达成一致,仅有导演的一双眼难以掌控全局,而视觉仿真系统就起到了作用。这个系统是由北京理工大学与北京电影学院组建的虚拟视觉团队设计的“OpenGL表演辅助训练系统”和“北京八分钟文艺表演预演系统”。
这两套系统一直在充当着导演的“眼睛”和“指挥棒”,它们可以根据导演的创意方案将文艺表演过程全部仿真,以可视化的界面和图纸、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演员的运动轨迹、位置信息、队形变化、运动速度等,帮助导演把控、决策及完善表演方案。
据介绍,“这两套系统相当于让导演同时看到现场监控器和直播效果,导演在系统中可以实时观察到演员及道具的队形状态,如果需要调整可以及时反馈”。甚至可以具体到参与演出人员,为每个人生成自己的动作轨迹和节奏,即使在不用考虑旁边人的时候,也可以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动作,大大提高排练效率。
石墨烯智能发热服装
按照安排,“北京8分钟”展示是在闭幕式上韩国当地时间晚上9点15分进行,此时现场气温已降到零下3度左右。想让演员能够顺利完成表演,便需要能保暖又能保证动作舒展、根据环境要求做出相应调节的衣服,主创团队最终采用了石墨烯智能发热服饰。
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据介绍,我国科研人员利用石墨烯超高强度、超高导热系数的特性,研制出了超薄透明的石墨烯电热薄膜技术,用于智能装备制造,并在国外申请了专利保护。最终,为保证石墨烯智能发热服饰的发热效果和保证材料的安全性、电池的续航能力和服饰的舒适度,主创团队特意对设备进行了扛寒、扛风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不断优化设备性能,保证其在低温、大风环境下的工作稳定性。
8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这8分钟内,想要呈现能够代表中国的元素,必然要分秒必争,但是到底选择哪些元素进行呈现,导演组选择了用科技元素来呈现中国,张艺谋导演提到,“八分钟时间很短,我们还是尽量把每一秒做完美。”与年的雅典“北京8分钟”相比,“这次路线完全不同,从开始创意时就不再讲年文明,而是用现代科技手段,用艺术的手法,来表达中国人民欢迎全世界朋友相聚北京这个主题。”从北京欢迎您到,相约北京,这展现了我们不仅有年厚重的历史文明,更有能够引领世界潮流的中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