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新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备受瞩目。在大会开幕前一周,中国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年下降45.8%,提前完成年碳排放强度比年下降40%—45%的承诺。
浙江实践和浙江智慧,为中国履行应对气候变化承诺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覆盖衣食住行的节能减排技术,到国际公认的气候科学研究成果,在浙江,我们能亲身体会到科技创新对实现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我们再度体认: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势必要由更加先进的发展成果来解决;科技创新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光伏技术大有可为
“零碳科技”飞入千家万户
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向现场观众描绘了太阳能光伏技术广泛应用的美妙前景。江亿院士认为,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综合成本已经能够低于燃煤发电成本,大规模利用光电、风电替代化石能源的时代已经到来。
到浙江各地看一看,你就会发现江亿院士所言不虚。在嘉兴,秀湖生态公园停车场上的蓝色光伏面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是嘉兴首座大型公共光伏停车棚,既能当停车棚,又能发电,获得市民点赞。在宁波,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范围内分布式光伏总装机容量为.7万千瓦,年1月起,《宁波市建筑屋顶光伏系统建设技术细则》正式施行,宁波将在家庭屋顶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用于公共部位或共有设施用电。在衢州,龙游县詹家镇芝溪家园小区在当地政府“光伏富民工程”的帮助下,目前已经有多户居民房屋的屋顶安装了光伏发电装置,所发的电能每年能给百姓带来50多万元的发电收入……光伏技术,“点亮”了浙江的千家万户。
作为相对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光伏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面对全国及浙江整体分布式发展数据,浙江省太阳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用“蓬勃发展”总结当下市场,用“大有可为”远观未来市场。如今,光伏发电站早已从千里之外的荒郊野岭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能够替代充电宝的太阳能背包、会在夜间发光的雨伞、可以无线充电的笔记本……随着光伏技术升级和成本降低,一批来自能源领域的“零碳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个普通的背包,装上一块薄薄的芯片,就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USB接口给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充电,即使是在光线阴暗、气温较低的环境下也能正常工作。
这块神奇的芯片就是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与传统晶硅电池相比,薄膜太阳能电池重量轻、体积小、可弯曲、可粘贴,除了制作太阳能背包、帽子、服装等可穿戴产品外,还可以应用于帐篷、屋顶、外墙等场所,既可以实现光电转化,又能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天安门广场上,武警战士执勤岗的遮阳伞也是用这种薄膜太阳能电池做的,它具备离网供电、储存电能、夜间照明、终端充电等功能,为武警战士遮阳挡雨的同时,24小时提供便捷、清洁的能源供应。
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背后,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呈现。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改变,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潮流。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更为这场全民低碳行动添了一把火:点外卖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政务服务、生活缴费手机办理不出门;在线阅读、电子发票减少纸张使用;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医院看病,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