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部署“十四五”期间全市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28日,武汉市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武汉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主要目标,到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0.3%,全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
《方案》明确
要从五个方面全面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六个方面深入推进重点科普工程
具体措施包括:
资助建设40个市级科普教育学校
加强科普大篷车建设,开展巡展活动场
资助建设市级特色科普基地(乡村)60个
资助建设市级科普惠民社区个
持续资助建设院士科普工作室10个
创办科学商店、科学咖啡馆、科学酒店、科学工作坊
打造“江城科普场馆”
“十四五”期间力争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5个
……
全文如下:
武汉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
(—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年)的通知》(国发〔〕9号)和《湖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年)》(鄂政办发〔〕64号)等文件精神,为全面部署“十四五”期间全市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定位,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全面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全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全面开启武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基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协同推进。增强科技创新与科普协调发展的行动自觉,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努力实现科普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
2.坚持融合发展。创新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提升科普服务质量,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探索“科普+乡村振兴”“科普+文明城市创建”“科普+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科普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3.坚持联动共赢。建立协调联系机制,坚持市区联动、部门行业互动,激发高校、学会(协会、研究会)、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提高全民参与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联动发展、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三)主要目标
到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0.3%,全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全市科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层科普能力显著提升,科普教育覆盖面持续扩大,科普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显著增强,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全民科学素质对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夯实和显现。
二、全面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一)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增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夯实青少年人才基础。
1.全面开展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坚持立德树人,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育人全链条、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邀请院士专家进校园开展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进校园活动。
2.精准推进各阶段科学教育。开展幼儿科普启蒙教育,联合社区、家庭、幼儿园开展科普亲子活动,支持开发幼儿优秀科普作品。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实施中小学科学教育,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支持在汉高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储备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壮大科技创新后备力量。
3.提升教师队伍科学素质水平。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全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开展新科技知识和新技能培训。加大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中小学科学课教师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培养机制。加强幼师科普交流与培训,强化幼儿科普教师队伍建设。
4.实施科普教育学校建设行动计划。围绕青少年科学教育发展需要,加大校园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丰富科学教育平台。资助建设40个市级科普教育学校,带动一批中小学校实验室、科普教室、科普网等校园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普大篷车建设,开展巡展活动场。
5.开展各类科学教育活动。发挥武汉科教资源优势,整合校内外科普资源,围绕“科创筑梦”主题,实施“双进”促“双减”科普行动,多渠道、多形式地为中小学提供高质量的科普服务,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和科普教育基地等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和生理卫生、自我保护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推行“科普+研学”新型教育模式。组织参加湖北省中学生“英才计划”、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人工智能科普、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等活动以及青少年科技科普竞赛比赛活动。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增强农民文明生活理念,提升农民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发挥广大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1.开展农村科普宣传教育主题活动。依托科技志愿服务网络,逐步将精准扶贫工作队转化为乡村振兴·科技志愿服务队,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统筹开展科普文化进万家、健康中国行、巾帼健康大讲堂、安全生产月、全民健身科技志愿服务神州行、农民科学素质网络大赛、科普宣传进工地等活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加大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巾帼新农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农村电商技能人才等培养力度。
2.实施科普助推乡村振兴行动计划。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产业+旅游+研学”的科普模式,成立乡村振兴科普基地联盟,资助建设市级特色科普基地(乡村)60个,发挥示范基地资源优势和带动辐射作用,实现科普教育和产业发展双赢。
3.加强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村科普宣传主阵地,在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设立科普园地、科普阅览室、科普报告厅、科普e站、科普宣传栏,推动科普中国、科普湖北的落地应用。在有条件的街道(乡镇)、社区(村)建设科普广场,拓展科普宣传阵地,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发挥中国智慧农民云、科普中国服务云、中国环保科普资源网、中国兴农网、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等平台作用,开展网络扶智和名校名家网教,有效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弘扬工匠精神,培育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建强技能人才队伍,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城镇劳动者队伍。
1.实施科普助推幸福生活行动计划。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加强城镇劳动者科学教育,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开展科普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立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做强做实基层科技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科技服务的需求。资助建设市级科普惠民社区个,健全社区科普队伍,完善社区科普设施,建立社区科普信息化平台,实现城镇居民全覆盖。
2.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开展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推动产业工人队伍技术改革,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青工振兴计划、生活服务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安全生产宣教活动。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完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平台,推行“技能+学历”在岗人员学习新模式。引导企业建立科协组织,开展企业职工科普教育和创新方法培训,组织参加国家创新方法大赛,提高职工科学素质。将企业宣传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发挥企业产品技术优势,面向社会提供科普服务。
(四)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培育老年人健康文明理念,增强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能力,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1.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加强各级老年科协组织建设,依托科普园地、社区科普大学、四级及以上养老服务机构等,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帮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共享社会便利,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
2.开展银龄科普行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鼓励老年人参加科技志愿服务队,发挥老年人群体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老年大学建设,开设特色实用科普教育课程,丰富老年人的科普知识。围绕卫生健康、安全生活和科技常识等主题,举办老年人科普讲座,引导老年人学习掌握科学合理用药、安全自救、健康养生等科学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
(五)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认识,树立科学执政理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增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推动科普进机关、进党校,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纳入各级机关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将科普教育纳入各级党校教学安排,建立科普教育师资库,每年确定教学课程,突出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技知识。积极运用“武汉干部教育网络学院”“长江网”“学习强国”等网络教育平台,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培训。
三、深入推进重点科普工程
(一)实现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1.推进院士科普工作室建设。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推动科普事业繁荣发展。围绕生命健康、农业农村、生态自然、信息通信、精密测量、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防灾减灾等产业和领域,依托市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整合科学传播资源,突出学科特色,结合公众需求,坚持“科协引导、院士领衔、行业支持、团队协作”的原则,持续资助建设院士科普工作室10个。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加强科普创作开发,发挥院士在科普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升科学传播团队的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2.推动科技成果科普化。发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教资源,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将科技场馆、重点实验室等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对科学研究过程的宣传,鼓励通过开发优秀科普作品助力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推动产生一批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原创科普精品。
3.推动科普服务社会化。积极为从事科普作品开发、科技展品生产、科普场馆建设的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科普休闲产业发展,激发市场主体创办科学商店、科学咖啡馆、科学酒店、科学工作坊。支持科普旅游产业和科普游戏业等科普新业态发展,鼓励相关科技文化企业举办大型科普类综艺节目和影视作品,推动科普事业市场化发展。引导企业参与科普资源开发和科普阵地建设,向社会提供有关科普服务。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
(二)培育“江城科普系列”品牌工程
着力做大做强武汉特色科普品牌,使其成为武汉科普的名片,具有知名度及美誉度。以科普知识、科普资源、科普活动进地铁为切入点,创新科普模式,深度融合新媒体,将科普阵地延伸至人流量大、传播快、受众广的轨道交通中,引导大众学习科学知识,打造“江城科普快车”。结合我市科教人才密集的优势,发挥科普电视节目普惠性、公益性和传播覆盖面广的特点,面向公众开展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宣传科普特色亮点工作和优秀科普人物,打造“江城科学讲堂”。整合市级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开发融媒体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科普智慧行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探究精神,激发创新热情,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科普+旅游”精品线路,培育“江城科普智慧行”。发挥科普人才优势,支持培育一批本土性、原创性科普作家,创作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原创科普作品,充实壮大“江城科普读库”。
(三)提升科普信息化工程
1.实施科技传播平台建设计划。依托移动终端、微博、网络等现代新兴传媒载体,拓展科普传播渠道,创新科普传播手段。加强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推动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大众传媒增加科学素质专题、专版、专栏,固定化、常态化、精品化地开展科普传播活动。
2.实施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促进全民共建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用好“科普中国”“科普湖北”等信息平台和资源,推动科普由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联动转变,实施“互联网+科普”,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多元、高效、精准、权威、普惠的科普资源供给和科普服务。积极推行科普网、科普频道、科普廊道、科普大屏、科普快车、科普e站等,实现科普传播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发挥动漫、短视频、游戏等适于网络传播的优秀科普作品作用,满足科普智慧化发展需要。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