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自民国时期的国产科幻电影历史悠久,发展缓慢,叙事模式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科技认知和审美趣味变迁紧密相关。
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脉络与电影所处的时代背景、电影生产体系、受众需求密不可分。本文将国产科幻电影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多元发展期(—)三个发展阶段。
叙事特点
出于满足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审美需求变化的需要,国产科幻电影的叙事在三个时期中特征鲜明。在萌芽期,国人对现代化的科技生活充满期待,在国产科幻电影的叙事中表现为对未来的“乌托邦式美好畅想”。
在探索期,中国现代化程度迅速提升,民众能更为理智地审视科技进步的双刃剑问题,国产科幻电影在危机叙事中传达了“对科技的忧患意识”。
在多元发展期,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相对匮乏的精神生活之间发生了错位,大众对于具有内在价值支撑的精神生活开始有所诉求,因此对反映现实问题、兼具娱乐性与大众性的电影更为青睐。
国产科幻电影通过描绘灾难的异化空间,使民众抽离现实生活,反思自身价值,呈现为“商业化的异托邦”叙事模式。
萌芽期:科技憧憬(—)
这一时期仅三部作品留存,即《六十年后上海滩》()、《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小太阳》()。这三部作品具有鲜明的共性:通过影像表达渴望现代化先进生活的中国人,对科技美好未来的想象。
民国初期,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民众内心充斥着对现代美好生活的渴求,因此电影更多地转向了传达意识形态层面的内涵。
年中国电影完成了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的转变,国外电影的创作经验也频频传入国内,推动了电影技术的发展。
因此,“30年代电影”时期,中国电影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期,电影在技术形式及思想内容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之下,《六十年后上海滩》开启了国产科幻电影对未来科技的憧憬叙事,“这是中国影坛空前的第一部科学理想片”。
电影中“城市飞船”“睡眠复活”“控制气候调节机”等元素,增加了国人对于科技成果的新认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电影迎来了在电影管理体制、生产方式、内容题材等方面的革新。
年1月周总理在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中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培育青年科学工作者和知识分子在现代科学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年12月,我国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新形势下党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在此背景下,毛主席提出“双百方针”,调动了电影导演在艺术空间中再度创作的热情。
年毛主席对文艺界提出要将“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针,强调电影创作对于正面人物形象的讴歌。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通过幻想二十年后“共产主义公社”的场景,讴歌了建设十三陵水库的劳动人民,同时表达了民众对于未来科技的希冀,电影中涉及了“天气控制器”“有声传输书信”“移动视频设备”等科技元素及富饶的共产主义公社图景;
《小太阳》是萌芽期的第一部儿童科幻电影,电影以儿童为叙事主体,旨在培养当代青少年对于科学的热忱与憧憬,同时电影中涉及“原子核聚能”“将反射镜放置太空以增强热能”等较为先进的科技元素,向民众传达了前沿的科普知识,回应了民众对“科技改变苦难生活”的美好愿望。
年至年,中国电影进入了停滞发展期,国产科幻电影未能有新的突破。于是国产科幻电影从诞生至改革开放前在一声啼哭中便消失了。
探索期:科技审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一系列新政策让电影事业重新焕发生机”。中国科幻电影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珊瑚岛上的死光》()的诞生标志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沐浴在改革春风中的中国,现代化程度迅速提升,国产科幻电影一改对未来科技盲目憧憬的乐观,怀着审视的态度看待科技进步的双刃剑问题。这一时期大量科幻电影问世,例如《潜影》()、《错位》()、《霹雳贝贝》()等。
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各界要求思想解放、艺术启蒙的倾向逐步涌现。年3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
此后,科学家及知识分子受到极大地鼓舞,纷纷响应党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全国掀起一场科技热。
年四川省创办的《科学文艺》报刊应时代潮流而生,使我国出现了最早一批科幻作品的爱好者,为国产科幻电影夯实了观众基础。
同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电影市场开始了产业化转型,旨在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娱乐电影是改革浪潮中的一股巨浪,为中国电影类型化、商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加之在科幻文学、科幻影视引进的热潮下,国产科幻电影进入了探索期。
新时期中国社会在追求“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国人开始审视科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也应注意到,在国际形势下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所遭遇的阻碍。
在这一时期的国产科幻电影中通常涉及某些“大国”对我国科技成果的觊觎,如《珊瑚岛上的死光》()中企图盗取我国研究成果的外国财团对我国科学家实施迫害。
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化的提升也促使我国对西方现代化后果产生了超前的焦虑与审视,映射出20世纪知识分子面对世界所产生的迷惘和困惑。
因此,在年至年所收集到的14部国产科幻电影中,其中8部都涉及了科技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叙事主题:包括环境污染下的自然危机、极端科学实验下的道德问题等。
如《凶宅美人头》()、《合成人》()、《错位》()中极端的科学实验造成了个体异化;《毒吻》()、《大气层消失》()中因环境危机造成了灾难后果。
多元发展期:科技“图像志”(—)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日新月异、现代生活高度发达,电影产业的转型以及商业电影市场繁荣,使我国科幻电影进入了多元发展期。
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电影管理条例》开始施行,为我国电影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活力空间,同时促使国产科幻电影的数量激增,迎来了多元发展。
这一时期的国产科幻电影既包括内地电影人的独创作品,也有与外国合拍的电影大作;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更是不乏以科幻小说、游戏改编而成的网络大电影。
年《流浪地球》与《疯狂的外星人》的票房奇迹,引领我国科幻电影转向新的繁荣面貌之中。
新世纪以来,国产科幻电影的叙事更具多元性,呈现出一种围绕“乌托邦”与“异托邦”建构的商业化叙事范例,称之为科技“图像志”。
即创作者倾向于在电影中设置一个异于常规空间的异托邦空间,奇观与异化的空间使人抽离出现实或经验感知的空间,以他者化的视角反思自身价值。
而为满足市场需求与受众偏好,异托邦空间中的危机色彩的最终会被“规训”,消融于乌托邦的美好愿景中。
如在《上海堡垒》()、《蒸发太平洋》()、《机器侠》()、《危险智能》()等电影中,
创作者通常在电影中设置一个异于常态的危机空间,以增强戏剧性效果,引导受众更为理智地反思自身价值与所处的现实环境,而异托邦空间中危机元素会被消解,叙事最终走向科技帮助人类度过灾难或人类消除技术危机的大圆满结局。
小结
电影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发展深受社会历程影响。走过八十余年风雨的国产科幻电影,伴随时代变迁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还存在叙事主题单一、科幻元素缺乏理论支撑等问题。国产科幻电影的叙事模式应在此基础之上创新叙事主题、丰富叙事形式、打造中国本土化的科幻剧本,在现有科技成果基础上向世界呈现更为鲜明的中国形象,深化我国科幻电影的国际格局与海外市场。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的文章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下载、链接、或以其他形式的复制发表、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涉及侵权信息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