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访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李翠霞
作者:创建日期:-09-06来源:天中晚报客户端
摘要:
天中晚报全媒体记者郭建光王永良
9月5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李翠霞走进大会直播间。她表示,在当前国际环境形势下,应对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我们应响应总书记提出的:“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她认为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就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20字方针。粮稳则民安,食安即民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人端稳自己的“饭碗”,并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碗中装好粮,就要装“绿色”的好粮。要强化政策保障,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要加大粮食生产投入,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主产区要努力发挥优势,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保持应有的自给率,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要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合作、协同联动,进一步形成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粮食安全的合力。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见效。
粮食生产,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要推进农业生产设施现代化,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让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农产品结构,增强粮食生产防灾减灾和抗风险能力。
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减少种粮成本、提高种粮收益,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丰产又增收的实惠,才能有效保护种粮积极性。要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让更多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激荡希望的田野,为发展粮食生产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让绿色显“特色”,使绿色生“金色”。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使消费者得实惠。她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要立足于全产业链的角度。在数量安全基础上,保障安全食品基料生产,才能从源头上保障食物安全。因此,必须在自然资源条件、环境基础条件优越区域,优先布局安全食品基料生产基地。截至目前,黑龙江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已达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万亩,其中欧盟标准有机食品认证面积万亩,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为原料的产品已经覆盖全国各大主销区,形成了“龙江食品原料基地牵动东北,绿色食品覆盖全国”的基本格局,为东北地区优质农产品外销闯出范本。通过建设类似的食品原料基地,形成区域布局合理、资源禀赋条件得以发挥、安全粮食原料稳定供给的基本格局,最终打造出了新粮食产业链安全的生产体系,黑龙江的探索经验给人启发。
要立足于统一开放的国内外两个市场。这包含两个层面:要形成运行高效的统一国内粮食市场体系,通过“北粮南运”实现优质粮食及产品外销,维持全国基本粮食必需品价格稳定,满足绿色、有机食品消费升级需求。以粮食自给率为例,广东省粮食自给率不足30%,黑龙江省粮食自给率接近%,通过主产区与主销区有效对接,促进粮食商品化流通,实现主产区资源转化为资金,提升主产区经济总量,满足主销区粮食多样化需要。要打造稳定供给的国际市场体系,通过打造多元化粮食进口格局,逐渐减少某些国家相应农产品进口依赖风险,促进俄罗斯及中亚、南美等国家对华粮食出口,形成来源稳定、风险可控的国际粮食供应体系。
要立足于历史和未来两个维度。当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增长,基本口粮需求还会增加,如果短期内国人饮食结构难以改变,对粮食数量的刚性需求也不会发生改变。历史上,我国粮食产出区域日益集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榜首的黑龙江去年粮食产量达到了万吨,是去年唯一一个粮食生产超过万吨的省份,占全国总产量的1/9,商品量占全国的1/8,调出量占全国的1/3。照目前的趋势看,未来直接粮食需求比例会下降,粮食转化食物及产品比例会逐渐抬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稳定粮食数量安全、满足基本口粮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项要求,调整品种结构,满足人们对“肉、蛋、奶”等其他粮食转化品的需求。今后要加快发展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加快企业技术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支持引导企业和单位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培育企业群体。采取靶向培育“小升规”一批,盘活技改升级一批,招商引资新建一批,优化重组壮大一批,推进龙头企业群体扩张,培育行业领军企业,支持企业通过资本运营、上市融资、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国际化、集团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推动集聚发展。统筹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示范园区、高科技园区、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等各类园区建设,提高入区项目的关联度,增强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平台载体水平。
她表示,黑龙江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一是生态优势。黑龙江省开发较晚、污染少,天蓝、水净、田洁,森林覆盖率达43.6%;耕地肥沃,冬季漫长寒冷,化肥、农药施用量少,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原生态保持良好,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最佳的生态环境,并具有寒温带、黑土地、大平原、大森林、大江大湖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二是资源优势。黑龙江省是全国耕地面积最多的省份,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寒地黑土”;黑龙江地处北纬43°至53°,处于全球“黄金种植带”和“奶牛养殖黄金带”,是最佳的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绿色食品前景广阔;水系丰富,分布适宜,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干物质积累多,有地处寒地黑土、植物抗病虫害和畜禽抗疫能力强、鱼类营养丰富体肥味美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供给优势。三是规模优势。目前,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规模和总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充足优质原料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技术优势。黑龙江省集聚了东北农业大学、国家乳业、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绿色食品开发,已具备研发基础和成果积累,同时黑龙江省已制订并正式颁布实施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已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山特产品采集以及食用菌栽培等领域,标准覆盖率和入户率均达%;机械化程度高,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基地综合机械化程度已接近90%。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为黑龙江省唯一以绿色食品科学命名的科研机构,同时承担乳品、大豆两个国家工程中心建设任务,在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隶属东北农业大学,与东农实现人才共享、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充分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已有的国家级、省(部)重要科研资源,在绿色食品前端农产品种养殖、食品加工技术储备、社会服务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食科院拥有的“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绿色食品科研的重要平台,以服务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为切入点,实现“一高地、五中心、一示范源”的功能,暨形成人才聚集高地,打造决策咨询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孵化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形成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绿色食品食品产业“硅谷”示范源。在黑龙江省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基础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规划围绕国家绿色食品产业科学技术、安全技术集成创新源头,并努力把绿色食品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家绿色食品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基地和示范基地。
天中晚报原创文图(视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