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高招季院士帮你选专业

高考志愿填报季到了,对不少同学和家长来说,选专业并非易事。为此,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联合9家全国性行业协(学)会、10家高校,共同打造高招季“院士说专业”系列节目。大学专业怎么选,院士帮你来支招!11位院士轮番登场,为考生及家长提供权威的专业解读,供考生及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考。

——————————

王国栋院士:“钢铁人生”如何炼成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杨洁

钢铁是坚硬的、冰冷的。但在“中国超级钢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的眼中,钢铁是随和、易于驯化、朴实无华、任劳任怨、克己奉公的材料。

在“院士说专业”节目里,王国栋院士提到,从国防建设到大国重器,钢铁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钢铁。”

早在年,王国栋院士去往鞍钢小型厂工作。当时小型厂二车间生产一种用于国产汽车前桥的周期断面钢材,由于技术原因,多个环节材料浪费严重,原本可以轧制出四个周期解放汽车前桥的坯料,成材率只有75%。

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的痛点,王国栋和师傅们改进技艺,使周期断面钢材的轧制取得突破性的进步,保证了成材率。

正是有了10年工厂一线的实践经验,王国栋逐渐了解了钢铁的生产流程,影响钢铁生产中质量、产量、成材率、效率、劳动强度等指标的因素,当前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和世界钢铁制造水平。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韩国相继启动了探究晶粒细化极限的实验,王国栋院士带领团队,立足现有工业条件下能够生产的定位,创新提出晶粒适度细化的概念。从实验室到钢厂再到应用,经过大量论证、测量、模拟、计算、实验等,解决了一个个难题,研制出了中国的“超级钢”。而超级钢的应用,不仅每年至少为国家节省数亿元的开支,而且有效地降低了资源消耗,减轻了环境压力,对于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首往事,王国栋认为,正是深入钢铁生产一线才让他了解了行业需求、痛点、前沿,才有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可以在创新工作之中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之中解决问题,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找到科研攻关的方法。他鼓励年轻人说:“包括冶金工程专业在内的材料类专业,要求青年更是要在实践之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知行合一的品质。”

面向未来,如何炼成新一批“钢铁侠”?

王国栋院士列出了一串知识和技能清单:拥有从工艺、装备、产品、服务全链条一体化创新的能力;要有用数字科学方法解决钢铁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断倒逼探索重大理论问题的改进方案能力;要“不甘人后,力争上游”。

“钢铁工业向国家和社会奉献‘No.1orOnly1’的产品。”他希望学习材料类专业的年轻人,要在科研学习之中培养创新精神,未来才能在实际工作之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强。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起投入其中,研发引领性的新产品,开启新一代的“钢铁人生”。

——————————

尤政院士:上天下海,离不开仪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渺雷宇

测控技术与仪器,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源头,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国防军事的“战斗力”,国民生活中的“物化法官”。

又是一年高考季,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尤政在“院士说专业”节目中,给考生和家长讲解什么是测控,什么又是仪器。

“测量是手段,控制是目标,仪器是工具。”尤政说。

古人用司南指路,今人用卫星导航,实际上,这些都是仪器。人们用测量认识世界,用精准了解自然。仪器类专业的研究,就是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仪器类专业综合了计量、材料、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诸多交叉专业。

“天文望远镜的诞生,开辟了天文学研究的新纪元;正是由于X射线衍射仪的发明,人们才认识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推动了纳米科技的发展。”尤政说。先进科学仪器设备,既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研究的主体内容之一和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

据尤政解释,仪器的制造水平和对先进仪器的需求,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科学仪器设备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尤政向记者举例,神舟飞船在发射过程中,需要测量与控制,飞船在空间的运行也需要各种各类的仪器来进行保障。另外,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以获取深海的环境的信息,“也是靠仪器来完成的”。

从上天到入海,尤政说,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进步的重大进展,往往是以实验仪器和技术方法的突破为先导。“我国智能传感器与微系统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中高端传感器还受制于人,已经成为‘卡脖子’障碍。仪器类专业是一门亟待更多学子投身、发展、贡献的学科专业。”尤政说。

尤政提到,测控技术和仪器专业或许会让学生觉得,“学得比较苦”。因为这个专业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宽”。很多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往往在大四之前就已经学完了,但测控技术和仪器专业的学生,在大四阶段也还在上专业课。

但尤政也强调,求学阶段的苦,是为了将来的甜。学生们毕业以后就进入了黄金时代,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都非常好,通常都会“供不应求”,很多行业“都需要我们去发挥作用”。

“这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专业,你既可以做基础研究,钻研科学,也可以做一个服务社会的工程师,研究你所需要的产品。”尤政说:“在仪器类专业,你可以满怀美好的憧憬,利用你发明研制的先进仪器,探索人脑与自然的奥秘、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

——————————

房喻院士:哪些人适合当教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孙海华

作为一名“资深”教育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房喻教授在“院士说专业”节目中,笑谈“自己一辈子都在和教育打交道,要么是在当教师、要么是被教师教”。4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他教过小学、初中,带过高中、大学,学生里既有中国学生,也有外国学生。

在66岁的房喻印象中,自己每一步成长,都有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的农村,几乎找不到书可读,教师就是最亲切、最文明的代名词。”从小就对教师有着特别好感的房喻,高中毕业后如愿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之后,他还曾在留学归国时婉拒科研院所邀约,重返校园,回归从教道路。

“教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房喻加重了语气:做教师很光荣,但责任更重大。“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能当好教师。一位好教师,很容易把学生带到正道上,同样,不合格的教师也很容易就毁掉一个孩子。”在房喻看来,“发自内心的喜欢”是成为合格教师的首要条件。

当教师,工作、收入相对稳定,有寒、暑两个长假,社会尊重度高,这些都是越来越多人喜欢当教师的原因。“这是一个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只有把好选拔关,将来才有更多机会为基础教育、大学教育输送更多优秀教师,促进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

“报考师范大学,你不会后悔。”房喻对高考生说: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将来大概率会当教师,即便不想当教师,师范大学也不会耽误你——现在的师范大学,多数是多学科综合性师范大学,除了师范专业还有非师范专业。师范生比较特殊,毕业后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之后可以有别的选择。如果经过几年学习,真的觉得自己不适合当教师,读研、搞科研或者工作,这些路子都是通的。非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后,更是有多种选择。

现在,很多的名牌大学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也愿意到中小学当教师。房喻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说明社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这些综合类院校的优秀毕业生相比,师范生对教育的理解一定会更加到位。”同时,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一旦适应了岗位,学科优势也会很快显现,“这和师范毕业生的特点会相互促进,会使中小学教师群体的素质能力更加优秀。”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各行各业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这对教师职业提出哪些新的要求?“现在当教师真的不容易。”房喻笑言。在他看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学相长,否则就没有办法和学生沟通交流,没有资格教授学生。

——————————

罗锡文院士:现代农业工程颠覆你的想象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杨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