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德州的凯盛浩丰智慧农业产业园里,有着亚洲最大的单体智慧玻璃温室,种的全部都是番茄。
番茄,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材之一,可谓家喻户晓。清代汪灏曾在《广群芳谱》果谱附录中,对“番柿”有过一番记载:“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
然而,与汪灏所描述的普通番茄不同,凯盛浩丰智慧农业产业园里种的番茄都是实实在在的大高个儿,最高可以长到20多米。它们不仅个头高,产量也大,相较于普通的番茄植株一般挂果只能挂5-6穗,这里的番茄可以挂到20多穗,产量是普通大棚的5-6倍,每平方米可以达到40-50公斤。
这种番茄,被称作无限生长型番茄,那么,它究竟是如何种出来的?
黑科技进菜园,为番茄“立户”
付文琦是德州凯盛浩丰智慧农业产业园的技术工程师,她每天的工作是负责这个温室的环境控制以及水肥管理。
据她介绍,在这里,番茄种植都采用进口椰糠进行无土栽培,基质纯天然,控制污染并保证安全。从选种到育苗,再到种植、防虫、灌溉、采摘、包装等全过程都围绕番茄植株的生长需求而设计,采用大数据精准计算用电脑控制每个环节的“黑科技”农业系统。
▲位于山东德州的凯盛浩丰智慧温室,是亚洲最大的单体玻璃温室,一共25公顷,相当于个标准篮球场的大小。李云丰丨摄
“为了保证番茄植株的健康生长,每个温室里都配备了一名植保技术工程师。”付文琦介绍说,从种子萌发的那一刻开始,就给番茄植株建立了一个像户口本一样的档案,对它每周的生长数据进行记录,包括叶片长度、叶片片数、新生茎粗等数据,对番茄的生长环境以及灌溉进行调控。
这样的数据建档,同时也做到了对农产品的溯源,可以清楚的知道每一个果实的来源,甚至可以回溯到这个番茄的父辈和母辈是什么植株。
用数据实现私人定制,口感“因人而定”
“并不是番茄长出来是什么样,我们就吃什么样,而是我们想吃什么样儿的番茄,我们就把它种成什么样儿的番茄。”付文琦表示,通过对于数据的监测,可以实时调整水肥等资源配比,定制番茄的口感。喜欢吃酸的,就种成酸酸的番茄,喜欢吃甜的,就种成甜一些的番茄。
▲智慧温室通过实时监控,确保番茄植株都处在健康的状态
同时在温室里,放置了多个传感器,可以感知每个植株的健康状况,将这些数据回传到电脑上,让技术工程师们实时监控,确保番茄植株都处在健康的状态。付文琦笑着说,“在监控和巡园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会进行分析,在病虫害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就像是给人看诊的医生一样,我们是番茄的医生。”
“这是一种探索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农作模式。”付文琦说,相比于普通的番茄种在地里,智慧温室的番茄是种在一种特制的椰糠里。只要温度和条件适宜,从9月种下番茄可以一直长到来年7月,中间多次挂果,可实现全年种植。
这种探索,与拼多多、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启动的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不谋而合。
据了解,“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拼多多共同主办,旨在以科技创新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新的路径。
大赛期间,来自全世界各地的15支入围团队集中展示了“科技种番茄”的多种技术方案。其中,喜柿Hamato、番茄快长TomaGrow、农圣大脑Horti-AI和智茄CyberTomato四支团队脱颖而出。
据悉,进入决赛的4支队伍将在近期奔赴位于云南的“多多农研基地”,进行为期6个月的番茄种植决赛,并在番茄的产量、品质、环境影响,以及算法策略、商业可行性上展开全面比拼。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参赛队伍更加年轻化,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报名参赛,最终有超过名青年科学家进入初赛。其中,大部分参赛队伍的队员为90后、95后,甚至不乏00后的身影,年轻一代的农研工作者开始崭露头角。
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CarlosWatson)表示,“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为全球青年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平台。“通过应用创新技术,为农民探索出一套基于实践、降本增效的技术模型和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农业转型。”
推动农业数字化成为急迫性问题,拼多多亿“砸向”农研
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农业传感器、农业模型和核心算法、智能农机装备等核心关键技术,还需要坚持创新和突破。
此外,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透露,在我国从事农业劳动的一线劳动力普遍年龄在55岁至60岁之间,80后农民占比不足5%。
因此,推动农业数字化已经成为一个急迫性问题。
近年来,以拼多多、腾讯、阿里为代表的多家互联网公司,都已经加入到了农业数字化的建设中。
以拼多多为例,过去六年间,拼多多一直都致力为农业农村培养年轻力量,并为全球青年科学家提供科技转化落地的平台。试图从人才和技术两方面着手,帮助推进农业和农村的数字化建设。
前不久,拼多多宣布投入亿元正式设立“百亿农研”专项,并由董事长兼CEO陈磊担任一号位。
据拼多多高级副总裁朱建翀介绍,“百亿农研”专项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主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普惠。其中,“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正是“百亿农研”专项今年落地的重点项目之一。
人才培养方面,据拼多多最新发布的《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截至年10月,在拼多多平台上,年之后出生的“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这些‘新新农人’群体通过自身的创业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力量。
“我们越来越明显的感受到青年科研人员已经成为农业食品系统改造的催化剂。”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创新官哈立德·邦巴(KhalidBomba)表示,全球青年农创客正在通过创新的数字技术和商业模式,推动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将为消除全球饥饿和贫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